《阅读与写作50讲》笔记之二 ------- 阅读方法论
一、如何全面有效地通过阅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在找不到行家的情况下,有效的方法是阅读。可以采用三步阅读法构建一个知识体系
第一步,从阅读“正统”文献或者作品开始,建立基准线思维。
1.所谓“正统”,是指在那个领域或者行业里被主流认可的。
不一定正确,但是我们依然要从当下正统的观点入手,因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基准线。
后来的阅读,都是在基准线上做修改。考虑时间成本和收益比,无论是对已知的还是未知的领域,建立知识体系从正统的观点出发,是效率最高的做法。
走正统道路的好处在于,便于和专业人士交流。
那应该看哪些正统的学习材料呢?
A. 如果有时间,有能力,第一步就应该是读教科书,尤其是中美两国普遍采用的教科书。
B. 名牌大学开的MOOC课程,
C,各类通识课。
第二步,读权威的综述文章,对基准线进行修正。
所谓综述文章,是指基本上会把一个领域最近十年的成就概括了的专业文章。
如果对某一类知识感兴趣,这一类综述文章读5篇左右,就会对这个专业有大致的了解了。虽然到不了科研的水平,但已经有足够的判断力。
第三步,读一些有趣的学术专著
今天的学者发表的学术论著,大部分是专著。既然是专著,讨论的课题范围一般都比较窄,而且观点会非常鲜明,甚至偏激。
在读这些书之前,我们需要对正统的知识有所了解,不要把标新立异当作主流意见。
如很多人对历史感兴趣,目前也有很多非常好的历史通俗读物,比如《人类简史》《丝绸之路》等等。这些书的观点都有新意,但很多只是一家之言,如果对人类的早期的历史,或者欧亚大陆的历史有所了解,很容易被误导。但如果你有了对于历史的基准线,它们对你的帮助就很大。
通过以上三步——正统文献、权威综述和学术专著阅读,你在每个领域的阅读品位,就已经比较高了。
二、如何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
1. 评价阅读效果,既要看是否把握了主题思想、作者的态度,也要看是否捕捉到包括特定内容的具体信息。这不仅用于考试,也是我们通常评估自己阅读理解的维度。
阅读理解题通常可以分为两类问题,宏观的和细节的。
宏观问题 需要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作者,为了组织好信息,达到表述清楚自己想法的目的,会怎么做?
对应到书上,这就是看书要先看目录的原因,目录就是整本书的文本结构。
微观细节 要在阅读时脑子里一直6个W(when,where,who,what,why,which)和一个H(how)的问题,甚至一边读一边圈出来,其实就不难。
英语阅读理解试题的答案,不过是问题下面的选项和文本中内容的对应。
只不过绝大多数考试中,考官会在微观细节问题上设置一些陷阱,用大量和原文重复的词,构成一个看似长得很像的答案而已。
2. 人脑接受信息的宽带和人眼识别文字图像的速度,是阅读的瓶颈。
根据今天对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人一秒钟能接受的信息只有大约100-200个比特,换算成汉字,就是大约12-25个。 如果阅读速度真能达到这么快,那么一分钟可以阅读700~1500个汉字,就是一本大32开图书的一到两页。这是非常快的速度,一本400页的小说4-7个小时就读完了。但是,一般人读书达不到这个速度。
阅读文字,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是图像,脑子需要做一次图像识别,才能理解词汇。读书越多,图像识别的速度越快,但遇到一个生字卡壳,速度就马上会降下来。如果我们眼睛的分辨率非常高,真能做到一目十行,那么图像识别的速度也能快一些。
但不幸的是,我们眼睛视网膜只有中心区域分辨率高,它也就覆盖我们眼睛前方大约1度角的范围。你把手臂伸直,竖起食指,食指的宽度大约就是1度角。 也 就是说你把书放那么远,大约能一次看清楚四到五个汉字,如果书捧得近一点,不过三个字而已。
3. 三个提高阅读速度的新方法
1) 调整书本的位置,稍微把书拿远点
由于我们阅读的有效视角只有1度,因此快速阅读时,书不要捧得太近。把书捧得离你习惯的距离远些,养成这个习惯,可以提高30%的阅读速度
2)学会用语音辅助阅读
有的人读书时真的在默读,这并不是一个好习惯。
我们一般在阅读时会一行行扫描文字,但是眼睛扫描的速度和我们理解的速度常常不一致。扫描慢了自然读不快,扫描快了脑子理解不过来会卡壳。
这种不同步,让阅读速度降到了大约每分钟300-500个汉字。如果真做到这一点,速度还是不算太慢的,只是很多人根本达不到这个速度。
因此,提高阅读速度的关键,是不断练习眼睛和脑子的同步。 但人日常阅读的过程,并不能自动移动并且加亮文字,替代办法是用语音帮忙,辅助眼睛移动和脑子的配合。
人眼和脑子是无法天生同步的,眼睛一扫而过,脑子往往跟不上。但用语音辅助阅读,能帮助眼睛扫描和脑子理解做到同步。
用语音辅助阅读,不是真的读出来,而是用默读的节奏来控制眼睛扫描的速度。音千万不要发出来,那会降低阅读速度,只要脑子稍微想一下读音即可。
经过练习之后,你在看到熟悉的词组时,可能读了前两个音节,整个词组就识别完了,眼睛直接就跳到下一个词组了。
实验证明,通过这种训练,大约两个月后,可以提高大约30%-50%的英语阅读速度。对中文也应该同样有效。
3.忽略不认识的词
阅读并不需要理解每一个词,遇到不认识的词,可以跳过去,忽略。
实验发现,如果从一个段落中抠掉30%的文字,无论是人还是计算机都无法理解它的含义了。但如果抠掉不超过10%的文字,计算机理解要差点,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基本上能恢复全部的信息。 因此,几个词不认识,不会影响人阅读。
提高阅读速度,要做到有意识地阅读,提高对文章结构和有用信息的敏感度。关键还在于脑和眼的配合,而语音是帮助眼和脑同步的辅助工具。稍微把书拿远一点,有助于提高速度。
三、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有效性---阅读要分层。
1.阅读书目的分类
第一类:浏览的书,快速翻翻,为了数量。
通过跳读,开始读得仔细,中间有些章节或者跳过去了,或者每一章头尾读得仔细,中间快速浏览一下的方式,快速翻完一本书。 为了保证阅读质量,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在有兴趣的地方做很多记号,以便将来有时间仔细阅读。以此了解书的轮廓和感兴趣的内容。
第二类:细读的书,逐句读完 这些书也包括一些我在浏览后决定再读一遍的。 我在读这些书的时候,会一边读,一边划重点。有时我还会对重点内容建索引,以便将来写作时需要,可以找得到。
第三类:典藏的书,值得长期放书架上的
它们又分两类,一类是作为参考书,可能并没有一字不落地读完。但是,在写作时需要用它来验证信息的准确性。
另一类则是品读的书,大部分是经典著作。
对于优质杂志,大约有10%左右能留下来,因为里面有写文章写得真是好。另外,根据经验,从了解信息来看,杂志比书更有效。
对于大部分人来讲,读4-5种期刊杂志,一份报纸,每年10-30本书该足够了,以一分钟300字以上的阅读速度,这应该不是件难事。(吴军老师:八九种期刊杂志,一份报纸,每年20-50本书)。
2. 阅读为什么要分层呢?
因为分层阅读是吴军老师认为能找到的唯一兼顾知识面、 知识完整性和深度的办法。
接受能力再强的人,即便他每天不上班,只读书,也做不到精读大量的书籍。
阅读的品位是土壤,有什么土壤种出什么样的植物。
树根----最深层的阅读,根不仅要扎得深,而且根系要发达才能吸收养分长出大树。
树的枝干-----比深层次阅读稍微浅一点的细读,
树叶树冠----大量的浏览。
一棵漂亮的树要枝叶茂盛,秃秃的没人喜欢。 树叶会落了再长,大量浏览的书籍文章可能很快就忘了,但是只要有好的阅读习惯,很快又枝叶茂盛了。
和一般的树所不同的是,知识树的枝叶是交叉联系的,是网状的,因此我们也称之为知识图谱。一个人通过阅读,可以构建出自己的知识图谱。
通过分层次,可以大大拓展阅读的宽度,但阅读也必须顾及到深度,如果所有的书都是泛泛地阅读,就难以深入一个专业。
3.怎么通过深度阅读读出“深意”?
深度阅读和浏览的差别不仅在速度和对细节的了解上,而是在一开始它们目的就不同,然后导致方法不同。
首先,深度阅读的一个目的是在把一本书读透之后,用它的内容构建我们整个知识体系和认知的框架。比如读教科书就是这个目的。
好的学习者,合上教科书,闭上眼睛,能把整本书的要点按照一个线索都整理出来。做不到这一点说明没有吃透。
为了做到这一点,遇到不懂的地方,需要花时间搞懂,甚至要看一些参考书。 而浏览书的话,这些都可以跳过去。
其次,深度阅读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去伪存真。
这时,深度阅读要做这样两件事:
A,审查每一个观点是否有依据,信息来源是否可信。
B,对一些专业的材料,需要做专业的理解,甚至需要专业人士帮助解读,以免自己有错误的理解。
为了兼顾阅读的广度与深度,一个人的阅读应该分层,用于典藏的书,需要深度,不断反复阅读;用于实现知识完整性细读的书,有助于建立自己的知识图谱,翻翻浏览的书,可以用于扩大视野。
四、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发现和感知文学魅力的
经典文学,之所以值得反复读,是因为只有通过深读,才能体会到语言的美感、文字的魔力和作者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