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这个词只是在字面上理解它的意思,没有完全明白,今天看一本书《真实的幸福》里面提到了习得性无助的研究,才知道这个词的意义。
塞利格曼于1967的动物实验里提出了“习得性无助”一词。起初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再响,即使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但是狗非但不逃,而且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在对人类的观察实验中,也得到了与习得性无助类似的结果。比如,正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开始自暴自弃。
事实上,人们只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当一个人将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失败结果归因于自身的智力、能力的时候,一种弥散的、无助的和抑郁的状态就会出现,自我评价就会降低,动机也减弱到最低水平,无助感也由此产生。
似乎习得性无助是我们通往幸福之路上的阻碍,而每个人都必然会经历失败,那么难道幸福真的就离我们那么遥远吗?并非如此,在塞利格曼后期的实验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狗都会在遭受不可逃脱的电击后变得无助,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在遭遇到不可解的难题后都会自暴自弃,有1/3的被试永不放弃,但也有1/8的被试一开始就放弃。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两种人的差异呢?
是悲观与乐观的思维方式:悲观者常常把失败归因为自身,并认为这是永远的,全是自己的错;乐观的人则更具有韧性,相信失败是短暂的,是别人行为的结果,并相信努力终有回报。
更重要的是,无论你现在是悲观的人还是乐观的人都有机会改变,因为如同“无助”是可以习得的那般,“乐观”这一品质也是可以习得的。
想要克服习得性无助,我们需要有一个好的环境,和一群积极乐观进取的人为伍。我本人就是很好的例子,以前自己是那种悲观、自卑、任何事情没有做好都是打击自己,我不知道自己是习得性无助的特征。
遇到了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和这些高人为伍让我凡事可以看积极一面,也学会每天保持积极情绪,换角度思考问题,脱离消极思维。
每天给自己设定一些小目标,先着眼于完成小的任务,那些微小的抵抗。在取得小的进步和成绩后,及时用它们来激励自己,及时庆祝自己每一个微小的胜利。切身体会到“自己真的可以做到一些事情”本身就是一种鼓舞。
对于习得性无助,我们应该勇敢地正视自己的内心,勇敢的接受现实,内心充满爱、感恩,会发现当我们摆脱“习得性无助”,生活将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