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的宇宙公民高效阅读训练营已经进行到了第10天,我们今天依旧是由同学来带领我们复习。
Day 1:leader的要求 打破认知盲区 走出舒适圈
Day 2:感恩冥想法 如何制作思维导图
Day 3:建立全阅读习惯改变读书态度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Day 4:赋能 整片理解信息
Day 5:高效阅读九步法 冥想饮食法 八秒呼吸八秒停顿法
Day 6:复习 不会自动要过多的攀比,去评论,我们就会察觉当下获得的平等与幸福。
Day 7:复习 制作电子思维导图
Day9&10:复习
今天我所阅读的书本是美国的Steve Covey 所写的经典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七个习惯
习惯一:积极主动(BE PROACTIVE)
积极主动即采取主动,为自己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并依 据原则及价值观,而非情绪或外在环境来下决定。积极主动的人是改变 的催生者,他们摒弃被动的受害者角色,不怨天尤人,发挥了人类四项 独特的禀赋——自我意识、良知、想象力和独立意志,同时以由内而外 的方式来创造改变,积极面对一切。他们选择创造自己的人生,这也是 每个人最基本的决定。
习惯二: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的创造——先是在脑海里酝酿,其次才是实质 的创造。个人、家庭、团队和组织在做任何计划时,均先拟出愿景和目标,并据此塑造未来,全心投入自己最重视的原则、价值观、关系及目 标。对个人、家庭或组织而言,使命宣言可以说是愿景的最高形式,它 是根本的决策,主宰了所有其他决定。领导工作的核心,就是基于共有 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创造出一个文化。
习惯三: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S FIRST)
要事第一即实质的创造,是梦想(你的目标、愿景、价值观及要事 处理顺序)的组织与实践。次要的事不必摆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在第 二。无论迫切性如何,个人与组织均要更多聚焦要事,重点是,把要事 放在第一位。
习惯四:双赢思维(THINK WIN-WIN)
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与心意,目的是分 享更多的机会、财富及资源,而非敌对式竞争。双赢既非损人利己(赢 输),亦非损己利人(输赢)。我们的工作伙伴及家庭成员要从互赖式 的角度来思考(“我们”,而非“我”)。双赢思维鼓励我们解决问题,并 协助个人找到互惠的解决办法,是一种资讯、力量、认可及报酬的分 享。
习惯五:知彼解己(SEEK FIRST TO UNDERSTAND,THEN TO BE UNDERSTOOD)
当我们不再急切回答,改以诚心去了解、聆听别人,便能开启真正 的沟通,增进彼此关系。对方获得理解后,会觉得受到尊重与认可,进 而卸下心理防备,坦然交谈,双方对彼此的了解也就更顺畅自然。知彼 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气,能平衡两者,则可大幅提升沟通的效率。
习惯六:统合综效(SYNERGIZE)
统合综效谈的是创造第三种选择,即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 的方式,而是创造第三种更好的办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了 解了彼此,甚至还称赞彼此的差异,欣赏对方解决问题及把握机会的手 法。个人的力量是团队和家庭统合综效的基础,能使整体获得一加一大 于二的成效。实践统合综效的人际关系和团队会扬弃敌对的态度(1+1=0.5),不以妥协为目标(1+1=1.5),也不仅仅止于合作(1+1= 2),他们要的是创造式的合作(1+1>2)。
习惯七:不断更新(SHARPEN THE SAW)
“不断更新”谈的是,如何在四个生活基本面(身体、精神、智力、 社会/情感)中,不断更新自己。这个习惯提升了其他六个习惯的实施 效率。对组织而言,习惯七提供了愿景、更新及不断的改善,使组织不 至呈现老化及疲态,并迈向新的成长之路。对家庭而言,习惯七通过固 定的个人及家庭活动,使家庭效能升级,就像建立传统,使家庭日新月 异,即是一例。
既然书名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那么,什么是习惯?
“习惯”的定义
本书将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知识是理论范畴,指点“做什么”及“为何做”;技巧告诉我们“如何 做”;意愿促使“想要做”。要养成一种习惯,三者缺一不可。
习惯说完了,那效能又是什么意思?
“效能”的定义
本书介绍的七个习惯都能产生高效能,因为它们基于原则,效果持 久,是品德的基础,能帮助你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把握机会,不断学习 并结合其他原则以实现螺旋向上的成长。
此外,它们以符合自然法则的思维方式为基础,我把这个自然法则 称为“产出/产能平衡”(P/PC Balance)的原则。
品德与个人魅力孰重
从这200年来的作品中
前150年的 强调“品德(Character Ethic)”为成功之本——如诚信、谦虚、忠 诚、节欲、勇气、公正、耐心、勤勉、朴素和一些称得上是金科玉律的 品德。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自传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它主要描述一个人如何努力进行品德修养。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 由重 视“品德”转而强调“个人魅力(Personality Ethic)”,即认为成功与否更 多取决于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以及长袖善舞的圆熟技巧。
这种思潮朝两大方向发展:一是注重人际关系与公关技巧;二是鼓 吹盲目积极乐观(PMA)。由此衍生的行为和习惯,有些的确是金科玉 律,例如“态度决定成败”、“微笑比皱眉更能赢得朋友”以及“预则立, 不预则废”等等。
来看看我今天的阅读思维导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