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原
为什么你总是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
为什么你投入很多,却仍然是一个失败者?
为什么你年纪轻轻,心态已无比苍老?
现实是:我们多数人都是不折不扣、如假包换的“居家思考派”。
以我的经验来看,成功者多数都是能够快速行动、尽一切力量去争取和做到的人。那些每日在脑中分析各种利弊可能、思考过多的人,最后都很难避免失败的结果。这与“有没有梦想”无关,也与“行动的意志”无关,而是取决于“行动的效能”。
有个参加了阿富汗战争的美军士兵接受采访,记者让他说说自己的保命法则,他冷冷地说:“很简单,先开枪,再瞄准。”
哪怕计划尚不完善,未来仍不明朗,你也要在行动的过程中思考最佳的解决之策,而不是等万事想好了再行动。
遗憾的是,几乎所有“资深的拖延症患者”,他们的身上都存在着六个致命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他们始终没有解决的——尽管你可能为此制定了无数坚定的计划,下了无数决心,发下了无数誓言,但是根本问题没有解决。
第一个问题:信息过载——选择太多,让你无所适从。
我们每天都在做出大量的决定,每分每秒都在做不同的、大大小小的选择题。仅仅一个“下顿我要吃什么”的问题,我们一天要为此思考200多次;其它诸如“身上的衣服是否合适”、“我要听一首什么歌曲”、“现在有没有好的电影或电视节目”这些琐碎的问题,我们一天也要思考500多次。你能想象吗?这些不可思议的数字甚至是你自己不曾意识到的。
我们所面临的选择项并不仅仅局限于A和B,可能还有C、D、E、F、G等待着大脑去考虑,这比从有限的选项中做出选择都更耗费心神。选项越多,大脑的工作量就越大,它会将主要的精力都用到对信息的辨识与选择上,推迟了行动的时间。
第二个问题:眼高手低——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
作为一位“能力出众”的人才,你会有多别的想法。这些想法中一定有些是不符合实际的,是异想天开,但你坚定地认为它“应该实现”。这么做的后果是你总是不如意,碰壁是家常便饭。感觉自己是一匹千里马,却遇不到伯乐?还总是抱怨老板看不到自己的潜力,忽视自己的能力?升职、加薪永远与自己擦身而过,是你运气太差、生不逢时?
总有很多人觉得自己的能力没有人重用,明明一腔才华别人却看不到,于是给自己的工作戴上一顶“怀才不遇”的帽子——我是有能力的,你不用我是你的错,是这个社会和公司环境的问题。因为这样便可以降低自己的无能感,使自己从毫无建树的失败深渊里得到解脱,顺便还把自己行动力差的责任推给了别人。
第三个问题:完美主义——你对自己、对环境的要求太高了!
许多人是显性或隐性的完美主义者,他们在脑海中存在一个完美主义模型:“我必须做好某件事,并且我要按照某种步骤完成它。”这种强迫症式的表现会让一个人严格地要求自己,甚至到了无比苛刻的程度。他们容易走极端:要么一点不做,要么全部做好。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极高,对任何环节都存在不容一点瑕疵的完美理念。
当你极度追求完美,“恐惧”便常驻心中。这体现在你害怕挫折,十分恐惧发生失败的可能性——只要有一点点风吹草动或失败的可能,你都有可能终止行动,停下来继续“设想”。只有在设想和计划中,你才能与可能的失败保持距离,来安抚自己紧张的心理。
第四个问题:不擅长规则——你不知道如何将想法变成“可行方案”。
在我接触过的缺乏行动力的人中,许多人有一个明显的特征:走一步算一步,对目标缺乏规划。这导致了今天还干劲十足、明天就偃旗息鼓的现象,缺乏规划就会让人不清楚前面的行动步骤,并对任何短暂的停滞感到忧虑。想法可能是好的,却没有一个可行的方案,大部分人都虎头蛇尾,无法将计划贯彻下去。
有一位建筑专业的大学生小宋到美国留学,学成之后回国就业,但才来了一年半就对我说:“虽然我现在正读这个专业,但是我真的很讨厌将来的工作,一想到以后要长期在外地奔波,心里就很不痛快。我认识几个建筑专业毕业的学长,他们在外地施工,要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可我向往的生活是每天都能回家啊!而且工资低,工作辛苦,我现在想放弃建筑这条路,但又不知道之后该做什么。我性格比较内向,做销售肯定不合适,学历也不高,不管做什么都得从底层干起,我现在都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了。”
小宋对未来无疑是有热情的,他希望学有所用,同时又对明天的工作未做清晰的规划:我学的东西其真正价值是什么?我该如何把才能转化为人生的收益?
想法越多,规划能力就越差。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实。
第五个问题:就是懒惰——你喜欢寻找不行动的借口!
当我们能够下定决心用脚踏实地的行动将自己的憧憬、理想和计划加以执行时,当我们可以正视自身的种种问题并愿意改正和付出实际的努力时,生活和事业都将有长足的进步。但是,大多数人往往在做好一份热血沸腾的计划后,并未坚定不移地去执行,而是继续居家思考,给自己制造各种不行动的借口。
托尼•罗宾斯(Tony Robbins)说:“如果说有什么是令我们的潜意识感到兴奋的,那就是无条件的、强制性的懒惰。”
拖延会在潜意识中创造一个隐秘的舒适区,把我们的精神焦点拉到这儿储存起来。这时你会发现自己分裂成了两个人,一个在拼命地高喊:“快点行动,不要停下来,快把事情干完!”另一个却悠闲自得地躺在舒适区,也在大声地发表观点:“不要动,这样什么都不做的状态是最好的,你不觉得没有压力的状态很舒服吗?”
第六个问题:心理脆弱——你遇到问题轻易放弃!
有些心理过于脆弱者,遇到一些很容易解决的困难不是想办法去处理问题,而是直接放弃。最典型的例子是:许多年轻人在遭遇情感和工作危机时经常陷入情绪的低谷,久久走不出来,并且采取极端的处理方式。一旦学业、就业或者感情受挫,有些人自曝自弃,有些人甚至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站在自己的立场看待问题时,人们就会夸大困难,并为自己制造虚幻的正义感来摆脱责任:“我已经努力过了,不是我的错。”
心理脆弱度=(压力+剥削+个人因素)/(支持+信心+应对技能)
在这个自测公式中,“心理脆弱度”作为一个反映人的心理能力和抗压强度的系数,不是永恒的常量,而是由诸多的因素决定,它是动态变化的数字,并且受到人的主观作为的左右。
❶压力:我们日常指承受的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压力,包括由自己和其他人创造的一切导致情绪变动的压力;
❷剥削:即社会、环境、工作对我们造成的财务、精力和其它方面的压迫。财务危机,失业和过劳工作等都属于这个范畴。压迫越强,数值越高;
❸个人因素:个人对于压力的敏感性和对于剥削的不适应度,越敏感和越不适应,数值越高;
❹支持:我们可以从同事、亲人及其它地方获得的精神和物质支持的程度;
❺信心:我们从小到大建立起来的针对各种问题的信心和挑战困难的主动性;
❻应对技能:我们从自己的经历和周围环境学到的处理压力的各种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要戒掉那些有碍于行动力的种种拖延的毛病,你必须命令自己立刻从这六个问题的琐碎纠结中脱身出来!你必须毫不迟疑地把这些问题扔到一边,不要再看它们一眼,要立刻从中跳脱。当你可以洒脱地以简洁的思考对待生活和工作时,行动的本身还是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