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作者对战争的角度做了非常详细的描述,包括各方各个层面的分析,非常有意思。克里米亚战争中各方都有非常精彩的表现,沙俄、英国、法国、奥斯曼帝国、奥地利、希腊、波兰,影响决策者和国家行为的因素可以分为外在和内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如同一场复杂、困难的棋局,目的、决策、结果交织一处。我觉得,大国逐鹿过程中,虽然最终决定性的是实力,但是如同下棋,怎么走也是极其关键的。从沙俄的角度来看待这场战争,可能是这样的:
(1)沙俄土地辽阔,防线分散,非常容易被突破,莫斯科前面一片平原,所以要有战略缓冲,我觉得这事俄罗斯民族骨子里扩张基因的主要原因。无论是拿破仑战争,还是后来二战德国巴巴罗萨计划都证明了这一点,动不动就兵临莫斯科城下,俄罗斯只能焦土政策,避城他走,所以俄罗斯不厌其烦的,锲而不舍的扩张,西方不行就东方。
(2)沙俄对出海口的渴望,对于不被围困的渴望,从彼得大帝开始一直深深印在俄罗斯统治者灵魂最深处。经过百年的苦战,在欧洲,北部有了圣彼得堡,南方有了塞瓦斯托波尔,但是要出黑海得经过土耳其海峡,土耳其死死卡住了咽喉,伊斯坦布尔就像是喉咙上的鱼刺,当时沙俄南部的农作物需要出海口才能运出去,富裕的南部地区也需要保护。历史上俄土战争一共12次!克里米亚战争又称第九次俄土战争,打到当时,沙俄军威正盛,奥斯曼帝国已经半死不活,尼古拉一世认为他很容易就能够瓜分掉对手,只是考虑到英法,“生病的土耳其比死掉的土耳其要好”,出海口是俄罗斯的命门所在,或者说是“国家根本利益”。这点非常明显,也是英、法、俄几百年在这打来打去的原因。
(3)沙俄打败了拿破仑,风头无二,1812的胜利,如同后来1945的胜利一样,深深鼓舞俄罗斯民族,我觉得成为民族性格的一部分。克里米亚战争中,沙皇不断用1812的故事鼓励军队,认为无论如何最终都会胜利。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尼古拉一世开战前非常自信。我觉得战争的胜利绝对是民族记忆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塑造民族凝聚力关键作用。1882年,柴可夫斯基被要求写了《1812序曲》,首演在莫斯科的救世主大教堂,其中在隆隆的炮火(室外演出真的会用大炮)中,法国的马赛曲逐渐式微,俄国国歌在炮声中把乐曲推向高潮,这一段我听来觉得实在是毫无考虑法国人的感情。最近听过《钢铁洪流进行曲》,也有热血沸腾的感觉,我觉得,从人性上这种对于所属团队的认同可能是存在基因中的。
(4)沙俄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沙皇尼古拉一世两个关键误判:一个是英国的态度,一个是奥地利的态度。沙皇尼古拉一世是一名军人,据说一生都睡在行军床上,当然了他爸爸和儿子,他一家子,以及欧洲君主都是军人。为了实现他瓜分奥斯曼帝国,夺取君士坦丁堡的目标,他提前去拜见了英国伊丽莎白女王,过程中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傲慢直男军人的一厢情愿,英国的事情女王说了不算,完全不如他在俄国说的那么算。作者提出非常关键的观点:克里米亚战争是第一场被舆论主导的战争,英国、法国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控制的报刊发挥极大影响力,连土耳其都晓得买通报纸造舆论(当下推特治国也许可以以此为源头),而且,英国对所有大国崛起都是玩平衡,捅刀子,担心沙俄扩张太快,甚至害怕断了英国与印度的陆上联系,所以英国非但没有中立,反而积极站在了对立面;奥地利这边欠过尼古拉的情,并且沙皇觉得奥地利也可以从土耳其分一块领土,没想到奥地利武装中立,沙皇非常愤怒伤心,沙俄不得不分兵防卫。当然,奥地利后来也被“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在普鲁士崛起和意大利独立时,沙俄也“武装中立”,让奥地利吃了大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