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做便不做的自由,才是真的自由

许久不见,别来无恙。

今天想随便扯扯闲天,说一说最近的好与不好。

  1.

近期的日子,过得极简单,一边收拾行囊,一边尝试着收拾心情。

前一段时间,"断舍离"了一大堆旧物,然而,"断舍离"简单,疫情之下,卖二手便没那么容易了。几个华人平台发完帖子许久,也得不到回音。于是,这两日将链接转至eBay上,待观察。

尽管澳洲服务业的普遍意识还不错,但很多最基本的东西,总是需要自己来准备。比如寄个快递,除非你去邮局自行投递,所有上门收件的业务,标签儿都得自己打印。于是乎,当我把打印机寄给悉尼的朋友之后,其他闲置物品一旦出售,怎么搞标签恐怕会成为难倒好汉的最后一只"拦路虎"。

搞eBay这件事情,又一次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只有迈出第一步,才发现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繁复与困难。一条listing的刊例时间,实际不超过五分钟。在数字化和自动化世界里待了这么些年,这算是头一次有深切的感受说,科技好像真的提升了生产力。

因为,对个人而言,所谓科技与生产力的正相关性,大多数时候是个伪命题。别杠,仔细想想自己多数时间的经历,我想你能明白我的意思。

  2.

前述,最近的日子极其简单:读读书、刷刷手机、看看剧、锻炼锻炼身体,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一切。然后,我发现了我身上一个极其矛盾的现象。

我坚持每日运动,已经16天了。因为外出被禁的关系,我的活动半径基本被限制在了后院的"方圆"七八米的范围内。每日的运动内容,基本以Keep的核心课程为主:健腹轮、俯卧撑、深蹲课程各15分钟,然后绕圈行走30分钟。谈不上多大强度,但基本上已经达到现阶段我的体能水平。

然后我发现,其实坚持这件事情对我而言,并没有想象中那般不易。当潜意识里,把一件事情当做如每日进食一般必备的项目时,未完成的恐慌会成为支撑你行动的一切源动力。再回想,这个公众号里,我的前一百篇推送的进程,大概也能说明这样的一个问题。当时支撑我的,还真不能完全归因于爱好和表达的欲望,实际更多的是,担忧如果不写而产生的别扭和不适感。

所以,坚持,其实还挺容易的。

只是略有讽刺的是,我发现了坚持与注意力的不平衡关系。比如说,我每日坚持的这件事情,往往会成为一天之中,唯一一件能集中我长久注意力的事情。比如之前的每日写作,以及最近的每日锻炼,其实他们在一天中所消耗的时间无非个把小时,但这个集中的"爆发",总是会将一天内的多数精力夺去,因此其余的时间内,自己的注意力会变得极其容易分散。

这是一件挺"要命"的事情,毕竟,这些所谓的坚持,本身只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插曲,而非主角。「喧宾夺主」「顾此失彼」「主次不分」,估计足以代表这样的生活状态。

我想,这种下意识的精力分配,在我身上已经多少定了型,所以我才能在这种无意识的状态中,度过这许多的时日。

意识到是第一步,有意识地去纠正,便是下一步最重要的课题。

  3.

我在澳洲的所有课程几近结束,只剩下了最后的论文要写。但我很汗颜的是,我大概一个月没有进度了。虽然拖延症是这其中最大的原罪,但实话讲,我从来没有任何一次像这次这样,从感情色彩上对它产生"厌恶"之情。

之前的一篇文章里,我有简单介绍了我的课程的考核形式,以Essay(课程论文)为主,而多数的题目都限制在了对于雇主的商业分析上。过去的13门课程里,我总计写了22篇关于我的前雇主们的分析文章或报告,而其中一位雇主占据了绝大多数的篇幅。因为其规模小、问题多、易量化的缘故,我几乎把我所能接触到层面上可分析的商业行为都分析了一个遍。而最后这个大项目论文,因为选题仓促,还是选了这个公司,课题落脚于公司的数字化改造和治理。

实话,有些厌烦了,而且这种厌烦甚至上升到了生理的条件反射上。其实,前一个课程,Operations management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门课,但因为挥之不去的拒绝感,最后那篇课程论文我还是推延到了最后的deadline。

再多的喜欢,也抵不过不想要

但成人的世界就是这样,即便你不想做,你可能也必须硬着头皮把这件事情搞完搞明白,甚至反搭上更多的人力和财力。

终于有一刻,我深切体会到了,最近这段时间时常读到的一句话: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而是,当你不想要做什么的时候,便不去做

也有那么些年的积累,但在当下的诉求里,却依然一文不名。

我既庆幸于这种认知的获得,又很遗憾,自己仍然没有足够的能力,对一切不想要做的事情说No。

只是希望,现在开始,一切还不算太迟。

按理说,回国于我而言,应该是一件雀跃的事情。但实际上,除了前两日的兴奋,这之后的两周里,我却更多的是焦虑和些微恐慌。没有想到,心理负担最重的状况,是在将要回到自己最为熟悉的环境之前的"未知"当中。

想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但无论如何,迈出第一步,是一切行为的根本,它很难,但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更容易。做而不得,最终放弃,总好过不做而不得

所谓"成功",其实亦是"赌博",概率都不高,所以同样的时间里,谁尝试得越多,谁的"赢面"便越大

Stay True.

20200919 Melbourne

插图来自UNsplash网站,感谢作者David Brooke Martin,Clay Banks,Luis Villasmil,Jakub Kriz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