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学生时代,有许多习惯,比如写日记,比如枕前放本书。前者把自己写到纸上,后者从书中寻找自己。现在的书,已经与纸张和墨香渐行渐远,许多人已经不记得翻开一本新书时手指摩挲纸张时的欣喜,更多地只是用指尖去点触电子屏幕。但无论以何种方式阅读,书的意义,绝不仅仅是那几百页的纸张或是储存时所占据的空间。读书,是与作者的对话,是对自己的审视,是对历史的了解,是我们前行时最好的参谋。
在信息获取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书籍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已日渐微弱;在图像充斥你我每个时间角度的当下,文字在一种无奈中走向寂寞。纵使我们把面庞转向书籍,多数也必是有所求,速食般地索取到自己所需后,书籍便被抛之脑后。已经有多久,我们没有沉下心来,把自己投入到书海中去寻觅,汲取知识和力量,指引自己前行?
读书需要以心偎近,望文生义、浅尝辄止都不可取。读每本书都要细细品味,耐心咀嚼。正如哲学家培根在《谈读书》中所言:“读书时不可有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当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须咀嚼消化。”面对那些经典的书籍,我们应该严肃地竖起耳朵,倾听作者对我们心灵语重心长的叮咛。
读书应勇于吃苦,耐得住寂寞。天下书籍如浩瀚星海,难以计数,现代社会的各种诱惑往往能轻易取代看似枯燥无味的阅读。其实读书虽苦,却苦中有乐。眼睛和心灵对书籍的探索,在孤寂的深夜里永远是一盏耀眼的明灯,照亮我们蒙昧的双眼,滋养我们干涸的心灵。每
读一本书,收获也会越多,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
纵观历史,许多名人志士一生与书为伴,潜心向学,渊博的学识为世人所仰慕。一本好书,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前进的勇气,生活的自信,并且凝结人间温情、世俗关怀和价值追问,唤醒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练就坚毅的品质,正直的人格。读书虽不能享受生活,却能享受生命,读书不能满足物质的欲望,却能得到精神的充实和灵魂的完美。读书可以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正如林语堂所说:“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读书的目的在于应用。”
或许我们没有办法像亚克敦那样,一生读七万册书,我们也不应像他那样,读书后只做一个“两脚书橱”,埋没了所读之书。只愿,能永远追随书籍这位心灵旅伴,在人生的到路上完善自我。只愿,活到老,用心读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