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未完待续,大纲,以后会分章节进行细化,而且我需要一条线把它们串起来)

场景 + 数据 + 模型(全抽象或者半抽象) + 算法 + 算力

一直公认是对的原则 =》 进行自我适配 =》 个人原则

输入(数据) =》模型算法 =》 输出 (行动结论)

计算机 + AI =》 迁移到个人思想系统升级改造 =》 个人进化

(1)你想要什么;(2)实际情况是什么;(3)考虑到(2),你应当怎么做以实现(1)

个人都是一台机器,作为第三者观看自己这台机器是怎么运作的,审视自己,发现点东西,看硬件, 看操作系统,看上面的软件,看软件的版本号,是不是够先进和优秀,遇到需要处理的问题,软件的输出是否是符合我们期待,进行软件升级,或者直接进行系统打补丁,软件升级,这些都是升级个人的原则方式,抽象和具体的形式,顶层开始,至上而下,总分形式进行,但是这边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人和计算机是有区别的,人有情绪,有人性的优缺点,所以有些东西需要时间上进行固化,成为第二天性。

(2)五步走:

  1. 选择明确的目标 2. 发现问题,同时不容忍问题 3. 诊断问题,找到根本原因 4. 制定计划 去 解决问题或减少问题数量和频次 5. 执行计划

上面的五步走 每一个都可以加一个自省程序,但是要记住每一步都要快,不要纠结在每一步上,尽快走完,然后进行全局的复盘。

思考几个问题 :

  1. 你的性格和行为方式 是什么样的,是怎么造就的,外界的环境因素是怎么样的 =》 选出与自己匹配适合的道路。

  2. 你是如何处理日常的事情 : (1)“手头的情况”(即你遇到的情况);(2)“同一类型的表现”(即情况所属的类别或类型);(3)你用来应对这种情况的原则。 =》 你的行事模式

  1. 什么是错误 : 在编程的世界里面,程序出现问题, 一种是逻辑的问题,还有就是异常, 这边就分 异常(Error)和 Exception, 抽离出来就是共性和特殊性的判断,错误帮助你改正,帮助你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帮助你成功。

  2. 沟通问题 : 与自己的沟通,与他人的沟通,就好像两台电脑之间的通信,你要怎么做, 沟通的方式,状态,地点,预期,语气,内容,目标,成功如何保证,都是学问。

  3. 你的性格优缺点各三个,你所面临的挑战,你的原则是什么, 根据你在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分类进行原则适配,界门纲目科属种,顶层设计解决问题,查看问题的具体属性进行定位,省时省力, 同类型的问题,解决按照原先的原则,原则解决一类问题,然后根绝事情结果进行更新原则, 从你最痛苦的问题中,学到最牛逼的原则,或者建立该原则,死命遵守,成为你最成功的原则。

  4. 人生就是一场游戏,想象你在游戏中是如何表现的,然后把这一套的原则放在具体的生活中去实践, 定下目标,发现问题,不容忍问题,诊断问题,制定计划解决问题,执行计划。

image.png
  1. 尝试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的去看待问题,有时候会发现原来的自己的观点是 井底之蛙,或者是以偏概全,或者就是错误的,但是自己却浑然不知,这边要注意这其实很难,自我否定,自我攻击和疗伤是一件一件很难的事(见13条)

  2. 很多时候你会 发现, 问题 总的就是 两种, 一种是 知 的问题, 一种是 行 的问题。所以按照这种大类去定位。

  1. 如何找到 根本原因, 办法就是不断问为什么? 5个为什么,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10.一个没有被贯彻执行的方案是没有多大价值的

  1. 下面是五步走 :

你的目标是什么?尽可能具体——这将帮助你衡量自己的进度,确定一个可行的方案。

阻碍你实现目标的障碍是什么?这些问题可能是潜在的问题(如果你刚起步),也可能是你已经遇到的实际问题。具体描述这些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诊断是什么?寻求完整的诊断,以便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

你打算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仔细观察诊断结果,有创意地思考如何克服你找到的根本原因。

你打算如何实施方案?一项方案如果没有明确的待办事项,就不能算是一项方案。规划你接下来的行动,以及你落实这些行动的动力。

  1. 人的两大障碍是 :自我意识障碍和盲点。
    自我意识障碍 就是 逻辑思维 和 感性思维的相互博弈,而大部分情况是 感性思维首先优先,两套系统之间的较量。
    建立更上层的抽象,进行更加抽象的系统控制,或者额外加一个系统补丁,有时候仅仅就是一个暂停小程序,然后进行反映回溯,但是这个其实很难,毕竟感性系统是如此根深蒂固。
    盲点 : 人们都会以自己的方式看待事物,你的思维会阻碍你以最合理的方式看待事物,有些人会看大局,但是忽视了细节,有些人会看重细节而忽视大局,你是哪种人呢,发现自己的盲点,然后进行纠正或者补救,这何乐不为呢?虽然所有人都有盲点,但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或其他人有盲点,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而为,然后最后就是交给概率了。还有就是大部分人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看待事物的,也不会研究别人的想法,只会交别人自己的想法,有很多先入之见。

你可以列举一下你可能存在的盲点 :

  1. 学会从更高纬度看待问题 : 一个目标,其中包括实现目标的设计者和管理者的自己,以及工作者的自己,从更高一层的维度看待问题,就是 设计者和管理者角度 来看 工作者,如果工作者工作不好,那就应该解雇他,就是自己解雇自己,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想法。
  1. 分清楚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有一些仅仅是表现,解决了直接原因,可能下次会遇到另外一个问题,然后其实其根本原因和上一个是一样的。

  2. 做一个谦逊的人,可能一个人拥有更好的“意境地图”,但是谦逊能引导你获得更高,更好的“意境地图”的人或者方法。

  3. 均值回归, 中心点在哪里(有时候核心中枢也是移动的,这时候更考验你的模型支持),两端极限值在哪里了,外界导致因素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影响,首要和次要,多或少,空间和时间上是如何施加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谓的逻辑,你的逻辑仅仅是你的逻辑,是否是市场和客观的逻辑,这个很重要,你的逻辑也是要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中人的因素要特别关注,过度乐观和过度悲观往往就是转折的启动,当然只能说是转折时间区域中的一个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懂得这些就是所谓的专家,深耕行业。

  4. 关注 趋势, 一般性趋势 和 特殊性 趋势, 或者是周期,周期起来和周期终止,然后顺势而为,关注自己的趋势,关注外界的趋势,然后用自己的趋势去顺应外界的趋势,达到共振,这就是要求你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当然有小趋势和大趋势,是否能把脉到每一步,还是让混沌发生,取决你个人的能力和判断决策。

  1. 有些东西需要你不断地去碰,在你没有任何专家的观点辅助下,去发现原子核,不要强行解释,这样只能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而对于认识事物发展规律没有帮助的,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识人不明,识物不明,然后强行逆势,伤害自己和别人。

  2. 懂人性和人心 -》 心理学
    懂事物发展规律 -》周期和道
    知世道 而不 世道。

  1. 两个点(相距足够远), 任取一个平面上,都有无数条线连接两个点, 一个在外面注视其中一条线的人,加上时间这个维度就是一个面,蚂蚁从一个点爬到另一个点,大概率上不是最短的距离,在空间上面需要考虑方向和速度,而观察者单单针对这个蚂蚁,排除其他外界参与者,考验蚂蚁的就是起点,方向,速度,耐力,运气,外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决策力等等,于人皆是如此。

  2. 做一个决策,一般只需要用 5个 重要的因素即可,这边还有一个层次问题,顶层往下, 就像使用高德地图,如果你关心省份,那地图最大比例即可,而如果你需要查看一棟房子,一个小区,那你需要进行放大比例,层次影响判断,这些因素形成一个决策要素,而你的基准在那,就可以进行决策,如果因素太多,再多的产生的边际效应有限,需要考虑时间和精力成本。

  1. 你要自己想,看别人的终归是别人的,别人的输出,是他的输入和经过发酵,在一个场合下 做一个记录,而你如果仅仅把它当做输入去看,其实并没有在你的脑子里面并没有神经通路,也就是说没有刻在你的脑子里,当外界变化时,环境复杂时,你基本没有使用的可能,就是真的 “看看就好”,那怎么办?知行合一。

23 你目前最大的三大坏习惯,困难

待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