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从下单购买写作课,到每周一次的学习和作业,十周已经过去了。其实,在下决心参加写作课时,内心也有挣扎,怕工作的事情很多,没法坚持下来。十周中,经历过频繁出差,复习考试,备课讲课,项目会议……但每周的作业也认真仔细的完成了。主编的内容讲解和作业点评,助教老师的精心组织,同学伙伴的互动交流,不断督促我听课、阅读和完成作业。慢慢地,周一布置作业,周二听课,一周时间边阅读边构思作业,周末挤出时间完成作业,这样的节奏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写着写着,文字功力虽不能说大有改进,但也对写作也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认识。
01
在我的理解,阅读和写作是一对双胞胎。但一直以来,我对这对双胞胎的投入是有偏向的。阅读一直是我的最爱。从小学的连环画、童话,到中学的中外文学名著,现在还能想来第一次读长篇《穆斯林的葬礼》的情形,晚上躺在床上举着书本,半夜醒来,会发现书盖在脸上,再开灯接着看。后来,科幻、武侠、言情、杂文、科普、历史,甚至黄色小说,只要是中文带字的都想捡起来瞅两眼。到现在读书更方便了,有了kindle,几乎可以随时随地。有时为了接触一个新领域,可以一下买几本同时读,效率大升,慢慢对读书的方法有了一些经验心得。
但对阅读的兄弟写作,我却一直心怀畏惧。从小到大,写作似乎就不是我的专长,但我又得硬得头皮上的事情。从小学要绞尽脑汁,边写边数字数地完成日记作业,到中学无病呻吟,生搬硬造地写记叙文,高中天天收集摘抄名言警句、名人轶事和智慧故事,只为高考那终极决战的800字。到后来大学研究生的论文,工作中的公文,培训课程中的案例。写作虽从未远离自己,但一直未找到法门。自己写出的东西,和优秀作者、写手的文章一对比,只会自惭形秽。惊叹于人家的文章巧妙的构思,严密的逻辑,细腻的刻画,精辟的总结。
正所谓不逼自己一把,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既然写作这事今生是逃不掉的,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和提高一下?有了这个想法后,正好又看到一篇文章更加坚定了我的决心,《如何成为高品质的勤奋者》。文中讲到,绝大多数的低品质勤奋者,之所以会让旁人觉得是在表演勤奋,而不是真的勤奋,是因为旁人没有看到“勤奋的结果”。而没有结果是因为生产的能力太弱。一言以蔽之,造成低品质勤奋的原因是:绝大多数人的勤奋,都只在输入端用力,而没有在输出端使劲。什么是输入?阅读是输入、刷微信公众号是输入、去听讲座是输入、参加各种社区聆听大咖的教导是输入、去旅游也是一种输入,考个高学历是一种输入。什么是输出?写作是一种输出、演讲是一种输出、沟通是一种输出、项目管理与实施是输出、炒个菜也是一种输出,生个孩子也是一种输出。很多人的能力差,并不差在输入的能力和知识储备,而在于输出能力太弱。
这一段文字给我了极大的刺激。这不是说的就是我的现状吗?在决定改变之时,看到了写作课的报名贴,不用多想,掏钱入伙。我要打造输出端,谁拦我,我跟谁急。
02
我了解成人学习的过程,也坚信刻意练习的效果。十周的学习练习,确实让我对写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坚持写作需要有一个长期关注的主题或迷恋的事物的清单,比如关注旅游,职场提升,演讲、咖啡、书法等。刚开始学写作的人,都怕到后来自己没东西可写。其实大可不必有这样的担心,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了这些关注的主题、事物或待解决的问题,只要在这些方面有了新的观察和思考,就会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就会忍不住要写出来,不吐不快,我也管这叫“问题意识”。这些“问题意识”蕴藏巨大的能量,这些念头长期在脑中盘桓,让你念念不忘,你就会下意识地收集和关注相关的信息。就像如果你怀孕了,觉得满大街都是孕妇,买了一辆大众车觉得满大街都是大众车,花半天时间在今日头条研究王宝强离婚的来龙去脉,网站就会给你主动推送相关内容,你就会觉得全世界都在关注他们离婚。现实肯定不是如此,但因为你的关注点放在孕妇、大众车和狗血的离婚案上,相关的信息就会自动朝你涌来,这都是“问题意识”引发的注意力在潜移默化地起作用。持续的输入会和原来的知识结构产生新的联结,引发新的思考,最终会有新的输出。
举个例子,我在给实习生讲《职业生涯规划》一课的时候,会提到我坚信的“功不唐捐”。但我能从90后小朋友眼中看到不解与不信。我就想找到一个真实的案例来支持。终于有一次看《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有一期关于孟非的节目,讲到孟非的成长经历,我看到了他认真做好看似和主持人关联不大的每一份工作,最终成就现在的影响力。正好联想到我看《非诚勿扰》《四大名助》中对他的印象和感觉。于是专门买来他的书《随遇而安》,看他以前主播的节目《南京零距离》,搜索关于他的信息,最终有了那一期写人物的作业。
其次,写作的输出就像炒一个菜一样,需要很多的原材料输入。原材料的输入有好坏之分,写出好文章需要好的原材料输入,就像要烹调出美味需要好食材一样。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持续的输入,朋友圈、微博、视频、直播,沉溺在即时的新闻资讯,热点话题之中,以为自己紧跟时尚潮流,走在时代的最前沿。一堆瓦砾是无法堆成摩天大楼的,这种碎片化的输入对于一个人的思考体系而言,简直就是致命的伤害。我们积攒了很多流行段子,但很难对一个话题开展连续深入的思考,更别提面对人生重大课题时条分缕析,做出坚定地抉择。
输入的应该选择有营养的好东西,也要有好的输入方法。读经典的内容自不必讲。我更多的体会是,对于一本书我们应该读出作者的逻辑和脉络,纲举目张,先搞懂作者对于这个问题到底是怎样的思考过程,这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高手“套路”,而不是一上来就沉入到故事、段子中不能自拔。还要把书中的知识和自己已有知识以及其他书或文章建立链接,以能写出批注作为标准,来检验是不是把一本书内容真正吃透,消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才是真正有效的输入。
再次,结构是一次写作的核心。世间万物皆有结构,我们的大脑也喜欢吸收有结构的信息。结构就是帮我们将零碎的、不成体系的内容梳理出逻辑,再成体系地表达出来,这样接收信息者才不会有过重的负担,不会中途放弃。一个领域知识的结构化程度高也是老司机的能力的体现。写作也有逻辑结构的套路,比如小学老师教我们的“总分总”,主编教的写人物小传开头用一个场景描写,像《小说课》里的各种套路。先掌握他人套路,再慢慢练习,最终形成自己的套路。
写作当然还要有细节,最好是我们亲眼看过听过的细节,这会让笔下的文字更真实可信。细节是有力量的。一本皇皇巨著只给你看一个故事梗概,你会觉得索然无味,因为真正留在我们记忆中,影响我们一生的正是那些细节,主人公面对挫折时的一句话,为心爱的人做的一件事。没有细节,每个人的一生就像一张干巴巴的履历表。为了细节,我们需要让自己敏感起来,调动自己的所有感觉器官,感受并记录生活场景中的细节。记录细节,传播细节,流传下来可供回忆的细节。
03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写作要将心注入。我写我心,我写我情,我写我世界。对我而言,写作是用于理清自己的大脑和心灵的。既然是为自己写的,当然没必要自欺欺人。注入真心,聚精会神,反思自己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想问题和做事情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当我们关照自己内心的时候,其实更容易处理好与外界、与他人以及与自我的关系。当我们不再纠结、焦虑、惶恐、空虚,把自己理顺以后,写出的文章也自然差不到哪去。
文字是生命的一部分,不同的文字会养育出不同的人。如果期待写出的文字能影响他人,请先从改变自己开始。慢慢来,先做好自己,再练习驾驭文字,才能让文字真正影响他人,甚至改变世界。
威斯敏斯特教堂地下室里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墓碑上写着这样的一段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