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大差距表现在智力上
因为围棋学习的时候,每下一步棋都需要经过缜密的思考,任何一步棋子的差错都能可能会影响胜负,所谓”一步走错,满盘皆输“,所以围棋可以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养成动脑的习惯。
第二大差距在于孩子的情商
下围棋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围棋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运动项目,围棋的文化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人生活和世界观,下棋的过程是一个对自己品格素质认知的过程,因此,围棋对于孩子高尚的道德品格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三大差距在于孩子的注意力
围棋可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同时培养孩子解决问题和独立考的能力,因为围棋就是一场竞争比赛,面对对手,需要孩子独立想出应对策略,在面对困境时独自解决问题。
第四大差距在于学习围棋能够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始以正合,终以奇胜”,下围棋需要出奇制胜,以创造力和非常规的手段来获得胜利,而不是平庸的跟随对手,要利用意想不到的方法来取胜。
第五大差距在于围棋可以培养孩子永不放弃的精神
最后,如果没有学习围棋,孩子容易自暴自弃。下围棋是一个需要时间和精力的过程,且少有和棋,因此下围棋的过程需要永不放弃,不断前进,不能消极对待,不能保守,坚持到最后一刻,奋勇前进。
父母们这么问是着意于“智能开发”和“学习成绩”这两方面。在大脑开发方面,韩国首尔大医院精神科权俊秀教授研究组通过研究大脑影像得出了接受长期围棋训练的人脑功能更为发达的结论。这个研究是与韩国棋院合作进行,具体判明了棋龄平均12.4年的棋手和普通人的脑功能的差别。其结果棋手相比普通人管理情绪的脑部位和处理直观判断的脑部位连接的更为紧密。
日本有一本曾引起热议的畅销书,书名是《围棋让人聪明》,作者是职业八段兼律师笠井浩二。笠井浩二认为围棋对“右脑开发和提高成绩”最有效果,“学习知识前必须培养思维能力”。他还主张“围棋有助于思考的基本训练,并提高逻辑辨析能力,最终也会帮助提高学习成绩”。
笠井浩二定义的“聪明”有5个方面。
1、记忆力出色,
2、理解力出色,
3、有逻辑思考能力,
4、直感、感受能力出色,
5、作为对外表现的手段拥有说服力、决断力、执行力以及为此付出努力的能力。
如果把以上五条设为“聪明”的标准进行开发,实在找不出比围棋更好的游戏了。不靠家长的威压和学校的灌输式教育,仅凭孩子自娱自乐来完成智能开发,这就是围棋的优势所在。
家长如果只想看到学习成绩上的显著效果,把孩子送进课外补习班可能更为贤明。如果不是,不妨让孩子学学围棋。“世态炎凉”、“世风日下”其实是几千年来的老生常谈,但是现代化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今不如古”的慨叹比以往更有了紧迫性。所以现在青少年教育反复在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人文探究人的思想、行为以及人际关系,青少年们在学习“学术性”的人文课程前,不妨坐在棋盘前切实感受人文的世界。孩子们通过围棋与人心交,与人竞技,德育、智育乃至体育可以得到全面发展。所以,韩国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把围棋采用为放学后的教育项目。围棋起源于何时,正史没有准确的记录,但基本基本都接受“尧舜造棋”说。“尧造围棋,丹朱善之”或“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从这两则可以看出围棋从起源就被强调了子女教育功能,被尧舜采用为帝王学教具。
“活着的棋圣”吴清源九段认为围棋早于尧舜时代,一开始是观察天文的工具。观天象、辩易理,尧舜教于太子们的就是这种“操星盘”的本事。这在祭政一致、惟祀与戎的时代是可能的,农耕社会起始阶段帝王既要教百姓春种秋收的节气,更要率领百姓征战兼并适合耕种的土地。围棋纵横十九路361点寓意春夏秋冬365日,是深蕴阴阳与五行之道理的宇宙最简易的模型。在一些人看来围棋不过是游戏,但围棋其实凝练了东亚五千年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