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听王东岳老师的中西哲学启蒙课。虽然王老师的课也有很多人不喜欢,但是如果我们不抱什么成见,我自以为对我们思维底层的拓深拓宽,还是有很多禆益的。(每一个自洽的逻辑,都能给我们一份有益的参考。)
我喜欢听王老师的课,一是因为他确实博读多思,课有内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给我们思想以启迪;二是一路听下来,我们能把以前所读的琐碎、杂乱、无序的知识,能理出一条纲路来;三是能让我们对哲学或有一个比较正确、清楚、基础的认知,因为他毕竟研究了二十多年。
一、什么是哲学?
哲学英文philosophy,源自古希腊文“爱”phileo和“智慧”sophia。直译就是“爱智慧”,可以说明哲学所讨论的问题都是纯理性问题,跟直观看到的一般问题没有任何关系。我们称之为“哲学”是因为中文里“哲”字含有智慧的意思,所以后来日本启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论》中首先用汉文“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可以说他翻译的非常之好。
“哲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泛指脱离直观看到之外的初级思想,最终发展的都是应用;狭义是指对一切事物追根究底式的思想,最终都是一种虚无。为便于记忆,我们直接基础理解(记忆梗;在我这,写文很多时候都是建立自己的“记忆梗”;一切“认知”在哲学上都不会穷尽)为东方是“广义哲学”、西方是“狭义哲学”就好。
二、广义哲学
广义哲学是我们国内日常使用的一个“哲学”概念。就相当于《易经》说的“道”。《易经》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形而下”,就是直观能看到的,“形而上”指直观无法看到的。即“道”是无形之物,“器”是有形之物。
广义就泛指一切“形而上”的思维,大部分偏浅层;就象我们一想到马,就是一种“概括马”、“形象马”、“特征马”,而真正看到的马都是具体的,有黑白、公母、胖瘦、......之分。有一种先天演化的成份。
我们传统上一直是一个四周封闭的农业国家,以应用为主,产生的是一种“技艺文化”(技术+艺术)。我们没有哲学史,叫“思想史”,从老庄开始。老庄有一点哲学的味道,但从此后就再也没有什么创新。
钱钟书在《围城》上说“中国只有哲学家学家,而从来没有哲学家”。什么是“哲学家学家”?就是指研究某一哲学家的学者,比如尼采专家、康德专家等。
直到“新文化运动”之后,胡适等人才把西方哲学引进到国内,但引进的也是实用主义哲学,国人崇尚“学以致用”。解放后,我们引进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但马克思的哲学实质叫“政治经济学”(是他终生研究的),是从经济的角度研究政治;马克思是哲学界的工程师,也是讲应用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但我们一直以来就是这种思想模式,老庄思想、“眼见为实”、...,它只不过起了一种强化作用而已。
三、狭义哲学
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给“哲学”做过一个定义:
“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狭义哲学纯是一种思维的极致模式,真正做哲学、基础科学的人,他们都只关心认识世界的问题,绝不关心改造世界的问题,因为没时间、没精力。人类的智能有限,但人类的身体功能总是有备用的。比如两个耳朵、两个眼、两个肺、两信胃、...;人的智能也一样,也有备用,那些纯粹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就会时不时地去调用一下。
真正的哲学即狭义概念,只产生在古希腊。由于独到的自然环境形成的工商业文化,以及形成的字母语言文字-缺少一种想象的空间,所以就玩出一种推导的逻辑游戏(互相辩驳)来,最后演化为追问世界的本源-一种哲学。这些哲学家就象“大号儿童”一样,永不停歇的怀疑和追问,最终缔造了西方哲学的开端。
中国先哲们讨论“形而上”的问题通常不做逻辑推演,而是用引喻或者类比的方法来形容事物,这与西方哲学存在重大区别,西方哲学(狭义哲学)讨论问题不做类比,而是在逻辑链条上伸展、证明,进而一直纵深到极端,是一个不断追究终极的过程...
“我把这种看似自明的东西,却认为他里面蕴藏着最大的疑问,这种追根究底的思维方式称作狭义哲学。”
(因为哲学是科学的基础、根源,科学是哲学思脉的分科,所以没有哲学底蕴,我们很难真正理解什么是“科学”;所以为什么中国的学生参加世界奥林匹克理化竞赛,常常拿前三,但我们对科学的贡献却极小...。)
20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