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女儿睡觉,她的手在我脖子上摸来摸去,最近特别喜欢这样。我觉得不舒服,把她的手拿开。
她说“我是因为喜欢你呀,这是我喜欢你的表达。”用词还挺准确呢。
我说“妈妈知道你喜欢我,但是这样妈妈不舒服。”
想起来她有时会抱怨班上一个同学摸她的脸。“你是不是也不喜欢班上的同学老摸你的脸?”
“是,xx他老摸我脸,我不喜欢他这样。我也告诉过他我不喜欢”
嗯,我之前听她说过几次,也教过她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于是我继续问“那你是怎么告诉他的呢?”
“我就说。。。但是我声音有点小。”
“那你觉得他为什么摸你的脸?”我继续问。
“他是喜欢我。”首先用善意去揣度别人,孩子就是如此善良。
“是的,他是因为喜欢你,那你希望他怎样表达呢?”
她想了一下,说“他可以拉拉我的手。”
“好的,下次你可以认真的告诉他,‘我不喜欢你总是摸我的脸,你可以拉拉我的手’,好吗?”
“好的。我心里也是喜欢他的,但是我不喜欢他这样做。”女儿又补充了一句。
我听完,心里有些许震动。
4岁的女儿,她居然分得清,把事情和人分开看待--尽管我不喜欢你的行为,但我依然喜欢你这个人。
想了想,跟女儿的相处中,我一直是这样做的。“虽然妈妈对你的行为有些生气,着急,但是妈妈永远是爱你的。”看来她已经理解了这样的含义。
但我依然惊讶,她可以把这种对事不对人的态度,用在她的圈子里,并且可以明确的表达出来。而不是说“我讨厌xx,因为他总喜欢摸我的脸。”
孩子的理解和转化能力不可小觑。大人的影响力更是超乎想象。
而我再来反思自己,其实很多时候也未必能做到对事不对人。道理很清楚,我也可以教给女儿,但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我却未必能像女儿这样“拎得清”。因为别人的一些行为,很容易就此留下负面的印象,对人直接下了定义。想想看,我确实是个很善于从细微处观察人,细节决定对人的看法的人呢。
但这未免容易流于片面。今天,女儿简单的几句话,让我对自己看待别人的方式有了一些思考。行大于言,我想传递给她的,正是我首先需要做到的,不只是说出来的。再次感叹,从知道到做到,这中间的距离,才是丈量一个人成长的最好标尺。而我如何评价一个人,如何看待别人做事的方式,才是对女儿最好的示范。
感谢孩子,从你身上学到的,很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