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跟朋友聊天,话题从BLACKPINK聊到了二战,从Lisa跳风马秀聊到了荷兰人扮演纳粹,最后绕了一圈,我突然发现一件很微妙的事:我们亚洲人,尤其是东亚人,对某些议题的敏感方式,好像真的和西方人很不一样。

这不是说谁更道德,谁更进步,而是我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东西也不一样。
比如说Lisa,她跳了巴黎的疯马秀(Crazy Horse),身材确实很好,舞也跳得很美,但很多亚洲网友炸了锅。尤其是女性网友,不少人觉得她作为一个亚洲女性、又是国际明星,去一个有强烈性暗示、以“取悦男性”为核心卖点的表演场所,是在强化“亚洲女性就是性感玩物”的刻板印象。

但我的爱沙尼亚朋友听到后,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她跳得挺好啊,这有什么问题?”
我试着解释:这个表演放在她的性别、种族和职业背景之下,其实牵扯到的不是个人选择那么简单,它同时在重复一种被凝视、被性化的结构,而这个结构,对亚洲女性来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他沉默了一下,说他大概明白了,但也看得出来他没有完全共鸣。
他觉得性感是表达,而我觉得性感在某些地方是生存。
这种落差,让我又想起另一个故事。
以前认识一个荷兰人,他们家每年都会去参加一种“历史复刻”(Reenactment)活动。他跟我说得津津有味:他们会租一个二战时期的老车站,把自己打扮成德军、犹太人、平民、间谍,甚至还有专业的摄影团队来拍成纪录片。他说他们是为了纪念历史,不要忘记曾经的痛苦。

但我看着那堆拍摄照片时,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
他们的“纪念”,看起来更像一种带有审美意味的娱乐活动。每个人都精心准备服装、设定剧情、体验“战争氛围”。可我总忍不住在想:他们真的在纪念历史吗?还是在某种程度上“享受”历史?

当你是加害者的后代,当你拥有解释权,当你可以自由地在“扮演苦难”和“结束游戏”之间切换时,历史就变成了一种可以消费的东西。
但对很多人来说,历史是一种还没有结束的体验。
就像我们这一代亚洲人,仍然会在出国旅游时被误解为“中国有钱人”,仍然在约会软件上被问“是不是很乖”,仍然在招聘现场被问“你签证还有效吗”。
我们当然可以理解“偏见”的形成机制——大多数时候,一个人对另一个种族的成见,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基于他过往的生活经验与接收到的信息。他可能真的是只遇到过一个态度不好的中国人,于是下意识地把“这个人”扩展成“这群人”。

我觉得这很正常,也可以沟通。我自己也不是个不偏不倚的人,我对不同人种的态度也是不同的。
但在欧洲,“种族歧视”这几个字就像地雷。很多人一听到就紧张,生怕自己哪句话说错了会被“cancel”。于是,这个词被极度神圣化,也被极度去现实化。好像只要我不讲种族笑话、不评论肤色,我就不是种族主义者。
可真正的问题并不在那几个敏感词上,而是在一个结构里:是谁有定义权?是谁有解释权?是谁可以说“你太敏感了”?又是谁必须默默忍耐“你是不是不会用刀叉”?
所以当我看到Lisa跳疯马秀时,我并不是在否定她的身体自由,也不是说所有性感就是被剥削。我只是在想:在这个世界的语境下,她的这个动作,会被谁看到,又会被怎么理解?
这不是她一个人的责任,但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业。
有时候我会羡慕那些“无所谓”的人。他们真诚地觉得一切都没那么严重,历史已经过去,误解可以沟通,偏见会逐渐消除。但我知道,那种“轻松的语气”,需要一个非常安全的位置才能产生。
而我,或者说我们,还没到那个位置。
这篇文章是偶尔产生的一些想法,结合了身边的故事写出来了。我以前尽量避免发表自己的观点,因为怕被骂xd。但是随着年龄见长,“爹味”渐浓,我也想分享发表一下我的观点了!
如果感到不适,请告诉我并取关,每个人一生都会在不同的思想之间互相碰撞,理想探讨,拒绝谩骂,文明上网,从我做起,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