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日,本来是冲着《小门神》去电影院的,奈何全是下午场,错过了时间,然后就想《老炮儿》也不错,然后吃饭又错过了时间,再来到电影院,本来想着就看《唐人街探案》吧,但是在看了电影海报果断地就选择了《一念天堂》(我是极不喜欢陈思成的,所以直接放弃他,选择了沈腾),本来以为是一部喜剧,但是看完之后却发现不是低俗的喜剧,也算不上黑色幽默,仅仅算是打着沈腾和马丽黄金搭档的仿喜剧,剧情比较烧脑,不过这个电影有一个好处就是完整的展示了当今社会的不少骗子技术。现在我就巴拉巴拉这个人生如戏,全靠演技的电影。
故事一开场,沈腾扮演的“骗子”就出现在一场荒谬的类似于黑社会的年度表彰大会上,极尽阿谀奉承的表现,一时间都让人弄昏了头。但是紧接着,他几个利落的小动作,又摇身一变成了举报、揭发的幕后功臣,一时让我这低智商以为他就是传说中的卧底。镜头一转他又转换了一个角色,原来他是一个专门骗骗子的当代侠士。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在看电影的时候我脑袋里总是飘着蔡明一个小品里的一句台词“骗子把骗子给骗喽”。与之相反的是,马丽饰演的网络主播,在狭窄的出租房里,靠着对戏剧的喜爱在表演,而隔壁屋的主播都在极尽能事地展露身体,发骚卖嗲,只有马丽一丝不苟地表演着歌艺、演技。
全剧以卖假药、电话诈骗、网红生活、碰瓷等很多当下社会热门话题及现象贯穿,比如说黑餐馆的各种食材都是便宜的次品,吃了有害无益;假药通过包装做的比真药还真;电话诈骗集团通过模仿各种身份来骗取事主的信任,已达到诈骗的目的;黑诊所的药都是从假药公司进的货,效果可想而知;碰瓷的喜欢假戏真做,甚至拦住你的车主动往上撞;在取款机上装假读卡器,已达到盗刷银行卡的目的。而沈腾就在这些骗局中自由穿梭,没有高科技,只有一台电脑,植入电脑的病毒和ATM机上的窃取信息的读卡器,就轻而易举的将一切骗局掌握手中,轻而易举的将你卡中的钱悉数提取,还好,至少给你留十块钱的年费。不过沈腾这个骗骗子的骗子却是个只有三个月患有脑癌的将死之人,而他人生全部是在扮演者别人,一会是送餐小弟,一会是假药大股东;一会是诈骗集团电话客服,一会又是餐馆老板,后来还因故化身为日本第一杀手,到最后跳楼的一瞬间他才想起了自己。
看完电影百度了一下,原来是宁浩御用编剧张承自编自导,怪不得好多镜头都和《疯狂的石头》系列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日本第一杀手,就好像《石头》里的国际大盗,《赛车》里的台湾黑帮,明明在自己的地盘是心狠手辣的老江湖,只以为是跑趟小任务,却没想到在阴沟里翻了船。他们栽跟头的原理也差不多,当年有大盗买短绳子懊悔不迭,今有杀手被假药忽悠大发雷霆,总之都是很反智的桥段。带着对市井小聪明的讥讽,挺哭笑不得的,让我不禁感叹,外国杀手在中国不好混啊。。。
之所以我觉得不像喜剧,还有是因为电影中的笑点更多汲取于现实的苦涩与微笑——为充面子穿着光鲜靓丽的马丽却不得不站在马路边“打蹦蹦”(原来蹦蹦这个词是全国通用的),类似这样反讽的桥段还有很多。在这些看似荒诞不羁的故事中,却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血淋淋的映射。都说每一段笑声背后都隐藏着别人不懂的悲伤,沈腾饰演的沈默在人生最后的谢幕中,却掩盖不住他虽然作为一个骗子的内心煎熬。片尾他跳楼时,在审视自己的人生,他自言自语,他一直在演别人,一直没有做回自己。谁是我,我是谁?梦里不知身是客,庄周梦蝶迹难寻。
但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电影中的那本《表演圣经》作为关键道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周星驰《喜剧之王》中视为瑰宝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于是我果断地查了《表演圣经》其书,竟然还真有,定价是58,封面也跟电影中的不同,出于好奇,我觉得应该读一下。
最后我觉得电影想表达的是一念天堂,一念可能就是万劫不复的地狱;人生就是这样,你从一开始选择的时候,就注定了自己的结局。不要让身份原来越多,自己越来越少。
PS:其实到最后我也没有明白他父母的死是和谁有关,还有沈腾的尾戒有何寓意,还望知情者奔走相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