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血战钢锯岭》是根据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看完后真的对男主角多斯非常敬佩。
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故事。男主角多斯六七岁时和弟弟发生争吵而打架,多斯在冲动之下拿起一块砖头拍向弟弟的脑袋,导致他昏厥。多斯吓坏了,以为自己杀了弟弟。他信奉基督教,基督教第六戒是“不可杀人”。他觉得自己犯了大戒,惊恐万分。在妈妈的安慰下,他恢复平静,自此牢牢记住了“不可杀人”这一信条。
多斯的父母经常吵架。他十几岁时的一个晚上,父母吵得很凶,暴怒之下的父亲竟然用枪指向母亲。多斯闻声赶过去,夺过父亲的枪,用枪口对着他,因为护母心切,他甚至冲动得想要杀了父亲。但母亲的哀求将他唤醒,他放下了枪。当意识到自己差点酿成大过后,他决定从此以后再也不碰刀枪。
二站期间,多斯去参军了。但由于他坚定自己的信仰——不夺人性命,所以即使在军队的高压之下,他仍然拒绝使用武器。他的行为导致军队中其他人排挤他、欺负他,上级想劝退他,甚至以他拒服兵役为由,将他告上军事法庭,让他面临着要么离开要么坐牢的困境。幸好他的父亲通过一战期间的战友给他提供了帮助,让他可以在不使用武器的情况下,仍然留的在军队,成为一名医疗兵。但其他人还是看不起他,觉得他胆小怯懦。
很快,多斯和战友们上了战场——钢锯岭。这是一个极难攻下的地方,他们去的时候,许多战士刚被人从战场抬回来,一个个都血肉模糊。
他们需要爬上一个悬崖后才能和敌人交战。一大群人爬了上去,却很快遭到了日军的反击。由于日军占据着优势位置,并且事先设有战局,所以美军很快就下令撤退。士兵们都退下悬崖,但是多斯,这个没有任何武器、只有一个医疗箱的人,听从了他的信仰给他的指示,独自一人留下来救人。
他义无反顾的冲向炮声震天的现场,一边躲避敌人的枪林弹雨,一边寻找还活着的战友,然后一个一个地将他们拖到悬崖边,用绳子送下悬崖。有一次他差点被回来补刀的日军发现,幸好他用死尸盖住了自己,逃过一劫。
他累到精疲力尽、几乎动弹不得时,他向上天祈祷,希望能让他再多救一个人。他就这样坚持着,直到不得不离开。
当他的队友们发现原以为已战死的同伴,竟然被一个个抬回来时,都惊讶不已。当得知这一切都是多斯一人所为时,他们内心都非常震撼。再也没有人认为他是胆小鬼,他们在他身上看到了真正的勇敢。
再次上战场时,士兵们在多斯的精神激励下,勇往直前,奋勇杀敌,终于占领了钢锯岭。
多斯用自己的方式,成就了一段传奇。
或许他是这世上唯一一个从不碰武器的士兵吧。
又或者,他是这世上最另类的士兵。但他却能尊重自己与别人的不一样,坚持用自己的方式活着。
他是真正的坚持做自己的人。
做自己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比随大流需要更多勇气。能够做自己的人,内心一定是勇敢而有力量的。
说到这里,我想到的人是王菲。她是做自己的典范。
看几年前杨澜采访王菲和李亚鹏的视频,可以了解到王菲在做选择时,更多的是会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遵从所谓的世俗标准。她的“随心而动”在她的感情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和窦唯爱得热烈时,她愿意倾心付出。当爱情不在时,她也能潇洒转身。
与小11岁的谢霆锋相恋,面对亲友的拒绝,媒体的非议,她仍能坚持自己的选择。而当恋情变质时,她也能坦然接受,不见她有过任何“撕X”的举动。
当她宣布和李亚鹏结婚时,社会一片哗然,大概都不理解为什么天后会选择这样一个男人吧。可是她自己一定清楚为了什么。自己清楚就够了。
十年以后,王菲结束了和李亚鹏的婚姻。尽管并没有明确的声明说是王菲提出的离婚,但我想多数人都会认为那就是她的选择。都说人容易被婚姻套牢,而她却能进退自如,自我不够强大的人很难做得到。
和谢霆锋的复合又是世纪大新闻。尽管是旧爱,她却能带着小姑娘那般热情投入进去。在已不再年轻时,和曾经的男友复合,这在其他人看来或许是很颠覆传统的行为。如果这种事发生在某个普通人身上,我们可能会觉得很违和,可是发生在王菲身上,我却会觉得,嗯,这就是王菲的风范。
她会担心他人的看法吗?应该也会吧,因为她曾说过,自己小时候被父母管得很严,所以对“犯错误”这个问题看得很重,当她觉得自己做或不做某些事情有可能是不正确的时,那她就会很纠结。由此可以看出,她内心也是有一些束缚的。但她的不同之处在于,当发现自己的渴望和社会规范或者的一些束缚自己的观念相悖时,她会选择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她说,她最害怕的就是做作。她表现出来的都是自己最真实的样子。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是引起了许多人的不理解,她也要因此承受一些非议。另一方面,是她跟随着自己内心的指引,坚持做自己,活出了自己最喜欢、最洒脱的样子。
这些年,做自己是被说得很多的一个话题,但是究竟有多少人真的在这么做呢?很难说。但非常清楚的一点是,做自己并不容易。尤其在当今社会,许多人在追名逐利中早已迷失了自己,连自己是谁都已经忘记了,又如何做自己呢?
所以做自己的第一步,是要知道自己是谁,想要的是什么。单是这一点就已经难倒了许多人,因为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弄清楚的,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有足够多的觉察和反思,有时还需要他人的指点和引导。
而且这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没有人可以说,经过努力他对自己已经完全了解了。从佛洛依德所说的冰山理论可以了解到,人格中受意识所控的部分就相当于浮在水面上的冰块,它只是很小的部分。剩余部分就像埋在水面下的冰山那样,庞大而不为人所知。所以弄清楚自己是谁、想要的是什么,是一个长期工程。
另外,有时候即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碍于家人或社会等方面的压力,不敢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处于这个层面的大有人在。
比如选择职业时,你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但也清楚如果真的做这项工作,很可能赚不到什么钱。选择另一个工作可能自己没那么喜欢,但钱途看起来要光明很多。这种情况下,真正选择跟随兴趣的人怕是不多。
又比如,你知道自己想要找一个性格合拍、三观相符的人一起共度终生,但家人们轮番催促,告诉你年纪不小了,要求不要太多,赶紧找个人成家吧,晚了就不好找了。这时估计一般的单身男女都会动摇:我是不是真的该听他们的,早点找个过得去的人结婚了事?
所以啊,做自己真的很难。也应该是很难才对,否则如果可以随便做到的话,就不会那么多人都渴望它了。
知道和做到之间,往往隔着一条令人绝望的鸿沟。想要真正的做自己,就要带着足够多的勇气、决心和耐心,一步步的跨过那条鸿沟。
期间会遇到多少困难?走了的人才知道。而我也只是刚出发。
想要放弃吗?我还不想。因为脑海中那个真实自在又美好的我在不断吸引着我前进。
愿我们都能活出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