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篇
我们的问题是从自控力社群开始的。
你为什么会想到报名自控力年度会员呢?这笔银子也不少呢!我也纠结了好久(捂脸)
因为我认为自己一直很注重自我提升。以前没生娃前,我一直去上图听讲座,听各类讲座,甚至是孩子的教育讲座,我觉得提升自己是一生的事情,所以我不排斥任何方式的进步。对于价格的话,我觉得一年摊下来一天也不多,哈哈,关键是习惯的养成,我自认为自己不是很自控,而且这是我以后提高的一大阻碍,所以我很希望能通过环境的力量和大牛的分享来提高自己。
旁白:只要是对自己有用的不介意付费,借助环境、同伴、大咖们的力量,从各个方面提升自己。这样才是最有效率的学习方式。新生代比我们有魄力,有决心,起点也比我们70后高,必须要点赞!
感觉你上过很多课啊,和你以前参加过的课程相比,作为闪电队的一员,你怎么看我们自控力lab这个社群?有啥好建议好想法?
我以前听的讲座都是单向的传授型的,没有多少互动,最多给个提问环节。我觉得自控力lab最吸引人的一是有内容,有干货。二是大家都是同道中人,虽来自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但是都有一颗向上的心,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对于自控力lab的建议,我觉得是不是有个奖励机制啊,因为虽然我们都分班了,控制小班的人数意在照顾每个人并且便于管理,但是小班的人数还是蛮多的,有很多人我觉得互动不够,这次的作业我觉得族长很有心机啊,也在互动上面下足了功夫。但是我们lab和传统的班级,比如初中高中的班没啥区别,又想面面俱到又想有效率确实很难。所以有没有啥福利作为激励啊,像传统高中初中,有前几名的奖励,还有进步奖啊啥的,这样也许会带来更多动力有可能大家互动也多了。陋见,哈哈!
旁白:这问题是替我们自控力lab问的,对于新来的同学怎样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群,在社群中有归属感,更有收获,是值得好好研究的大课题。和经典同学聊起了蜜汁周报,他表示没有注意到,赶紧发一期过去给他,看来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了。(作为点评团团长,深感自己工作没做好,应该面壁思过。)
作为职场新生力量,你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没有设计?比如现在流行的斜杠青年你怎么看?又如何安排事业,家庭,与个人的关系?
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一些设想,具体要分目标的远近,长远来说我对自己的目标是能够自己创业,做一件有影响力的事业,虽然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方向,但我一直有新的想法。近的目标就是先把注会解决了,去更高的平台寻找更广阔的见识,来反哺远期目标。关于斜杠青年,我一直想做这样的人,能专业一项,又玩的了跨界,多元复合化人才,以后会越来越成为主流,老一辈说的术业有专攻,只要一个手艺吃饭就行,我一直以为话没错,饭要吃,可是我们目前的时代已不满足与仅仅是温饱了,更追求精神上面的东西,所以对跨界的理解是,工作得专业,生活得丰富。对于安排事业家庭与个人的关系,我觉得最主要的是要分清优先级次序,目前来说,我家宝宝刚出生,我要以家庭为重,而且我觉得家庭要一直放在首位,因为后方安稳,才能出去打仗,干事业。事业是磨练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事业不仅是养家糊口,也是一个人自我挑战的方式。个人的成长其实是在生活中都可以进行的,处理家庭,事业都离不开个人成长,而家庭事业的进步又会反过来促进个人的成长。处理家庭事业个人我觉得应该找到一个平衡点,怎么去融合三者,来使得自己的生活过得平和有序才是重要的。
旁白:目标明确,主次分明,有抱负有理想。
这里看到我们70后和90后的差距了。在十几年前刚入职场,我还只会埋头苦干,根本想不到抬头看方向。只是想把手头的工作做好,把病人治好,不要犯错被上级医生骂,当时写篇文章查资料还是主要靠图书馆,工作效率也不高。所以没有愿景的职场只能是低层次的重复劳动,对自己没有要求就会原地踏步,甚至落后,十几年过去了,抬头一看才发现自己的知识老化,都已经快要被时代抛弃了。
同时如何摆正家庭和工作的关系,也是70后的弱项,70后更倾向于为了事业可以牺牲自己和家庭。但是这是反人类本性的,所以注定不能长久,平衡有序才是王道。
感谢经典同学给我上了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