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上小学的时候,长辈教育我要和所有人都处好关系,不要与他人发生摩擦,我也确实践行着。
可是对所有人好,就会换来所有真心吗!看似相处的人挺多,可遇到麻烦时,有几个会伸出手帮助呢!
再长大一些,特别在初中的时候,离开了家人的照顾,本来我心目中这个美好的世界,却是不再那么美好。看到一些坏心思的人,看到一些自私的人,知道了人有“高低”之分,行为观念各不相同。老实人被欺负经常出现。
在我的心里,看到这些人或事,多的是疑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和指责“他这么做不对,为什么这个世界这么不公平”。可是我还是不会去对立一些人,甚至主动远离,反感都不会有。如果说会跟他们有一些交集,我还是会选择以礼相待。
在改变观念是在高二的时候,一个要好的同学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面面俱到,面面俱失。”出于发生的一些事情和对我的了解说的这么一句。我当时就感觉醍醐灌顶,这不是和我这么久以来观念相反吗?我并没有反驳,而是陷入了深思。
这么久的人际关系上的表面现象,我在这句话中体悟到了真实的深层问题,在后来便影响改变了我的处事原则。
前段时间看了一遍87版《红楼梦》电视剧,而后听了一遍说书人:李庆丰讲的版本,因为我清楚在我目前的文化水平直接看原著肯定难以消化,便先是看了电视而后听书。
薛宝钗是一个非常善于社交的人,不是在串门,就是在串门的路上。而且她对所有人都非常友好。
林黛玉身体弱,需要燕窝补身体,因为是寄人篱下,常食有困难,她便海量供应;史湘云做东起诗社,她知道史湘云有难处,便又赞助一大筐螃蟹;听戏的时候,点的都是贾母喜欢的戏;帮助家中贫困的刑岫烟赎回当掉的衣服;帮助王夫人解决金钏的丧事;在送大家礼物时,就连赵姨娘都没有落下。
薛宝钗可谓是人际圈子混的很大,但这看似完美的人际关系其实却很脆弱。
薛宝琴来到大观园,她静静地站在那里,就赢得了自上而下所有人的真心喜欢。那一次,宝钗半开玩笑半含醋地说:“你也不知是那里来的福气!……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
有一段话很说明问题: “人缘太好的人不适合做知己,因为她对谁都这样热情,你根本分不清她的热情是真的还是有作秀的成分。”
在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时史湘云说:“可恨宝姐姐,姊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
可真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开始,大家可能会喜欢薛宝钗面面俱到的热情,但真心这件事,日子一久,便心知肚明。
这便是我对所有人友好的思维的印证,看似相处的人多,可是没有真正的感情。辛辛苦苦的经营结果只是累了自己。后来经过那一次的深思,我便活得更像林黛玉。
在王熙凤,史湘云拿她开玩笑时,她能心起愤懑。在周瑞送花时对她的不尊重,也能够怼的她讲不出话。她不费力去讨好任何人。
但是他的真诚换来的是,宝玉对她的“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丫鬟紫鹃跟她处得像亲人一样,对她贴心贴肺地好;香菱信任她,学诗时请她做老师。这样真正的感情
可是回到现实中呢,也许薛宝钗的性格更容易融入社会,又或许林黛玉的风格会活的更加轻松。
因为我还没有出社会,没有吃过生活的苦,没有资格评头论足。可在这个信息如此冗杂的时代,不因该抛弃掉一些无意义事,无营养的关系吗?
《道德经》讲“少则得,多则惑”,遵从自己的内心,活出真实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