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三要素

一篇成功的文学作品,都需要什么?以我个人经验,总结出最重要的三个要素,分别是:灵感、主题、场景。

我觉得灵感是最简单的,可以是一个开头,也可以是中间的某个片段,但很少是结尾,如果结尾定型了,就不容易写出生动的作品。如果觉得灵感不容易迸现,就看看名家名作,每一丝感悟,都是一个灵感,所以,每一篇好文,至少会贡献一个灵感。

主题就是文章立意,一篇好文章,常说它立意新颖,指的就是主题发人深省。这就需要作者对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等各方面,有足够深的境界。通过这种境界,给读者传达出一种哲思之美,让人觉得回味并有所斩获。

场景,就是作品情节里的每一帧生动的画面,这个范围就大了,它需要作者有足够的联想思维、生活经验、素材选择及加工能力,还要兼顾趣味性、美感、和通俗性。

我们在写文章,尤其是长篇小说的时候,经常会产生情节进行不下去的感觉,也就是所谓瓶颈,就是因为构建场景这方面能力不足,导致情节接续不上,难以为继。

场景,是考验一位作者水平和才力的第一要素,并不是作者有足够的境界、文学作品有足够好的主题,就能成为成功的作家。因为这种境界,没有足够生动的场景去表现,就无法使作品活灵活现,读者也就不容易领会其中的境界。

先说联想思维,我们每个文学爱好者,都有十几乃至几十年的人生经验,不管是生活,还是读过的书,我相信绝对数都数不清,可总有人觉得自己生活平庸,找不到素材,其实不是找不到,而是联想思维不足,也可以说,对个人生活的观察力不足,对书上知识的代入性不足,对由小及大、由个体推及众人的思想意识不足。

我们如果是学生,我们和别的学生的共性在哪里?我们的个性又区别在哪里?我们作为儿女、作为同事、作为父母,我们在这个群体中的个性与共性都是什么,由此,将个人生活上升到哲学思考层次。

看书的时候,书中的世界与我们的生活有多少相关相似,又有多少不同,如果我们在那个世界,或者书中主角在我们的世界,又会是什么场景?这种思维上的“交流”,读者与作者的连通,才是正确的看书方式,如果只把故事当故事,其实和刷视频没什么区别了,都是在消耗时间。

生活经验确实对人及作品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曹雪芹写的《红楼梦》里,林黛玉的病症,很符合先天性心脏病的症状,而高鄂所续写的,却是肺痨的症状。可见,高鄂在生活中并没见过先心病的女性患者,所以导致黛玉之死,脱离了“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判词,不得不说是一大败笔。

这一点,我和所有朋友们都在路上,好在现在网络发达,过去“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才算见多识广,现在查查百度,也能看个七八分,虽然不可能有亲身经历生动。(我也好想旅游啊!可是有钱旅游的不写作,有心写作的没有钱,生活就是这么难!)

素材选择及加工,如果没有选择合适的素材,很容易导致跑题,作品主题得不到强化,反而分散读者注意力,所以,一个事实中的素材,经过艺术的合理加工,对文章表达是如虎添翼的。

至于趣味性,这一点绝对是吸引人读下去的重中之重,趣味性越强,读者就越投入,就越能手不释卷地被牵引,这趣味性,可以是代入感、紧张感、幽默感等单独一种,也可以兼容并包,但要记得不可以搞低级趣味,低级趣味和文学是背道而驰的。

美感,应该不用多说了,最直观的就是文笔,还有就是和主题相呼应、让境界落到实处的,在细节中展现出来的行为或事物。

通俗性,我在文章文学通俗性探讨里讲过了,越通俗,就越容易让人看懂、共鸣乃至流传开来,但也不能为了通俗而放弃境界,过犹不及,还是要有所取舍,找到境界与通俗的黄金分割点,用各种技巧和方法,尽量用最通俗的语言传达出最深远的意境。

说起这文学作品三要素,灵感、主题、场景,场景算是比较复杂的了,希望我的经验总结,能帮到同样的文学爱好者们。

理论要联系实际,读、写、思,又何尝不是文学水平进步的三要素呢?集思广益才能有更大的发展,欢迎朋友们一起交流,随时探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6宿命:用概率思维提高你的胜算 以前的我是风险厌恶者,不喜欢去冒险,但是人生放弃了冒险,也就放弃了无数的可能。 ...
    yichen大刀阅读 6,122评论 0 4
  • 公元:2019年11月28日19时42分农历:二零一九年 十一月 初三日 戌时干支:己亥乙亥己巳甲戌当月节气:立冬...
    石放阅读 6,934评论 0 2
  • 今天上午陪老妈看病,下午健身房跑步,晚上想想今天还没有断舍离,马上做,衣架和旁边的的布衣架,一看乱乱,又想想自己是...
    影子3623253阅读 2,945评论 3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