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书架

    床的话还是放在最后写,谈谈手边的书架。

  书架一直是个很神奇的东西,不管你爱不爱读书,一旦有了书架的话,一定会产生将它放满的冲动。

  这种冲动我们先从表象开始探究,我想一定是来自于自远古传承下来的,某种觅食、并储藏食物的本能。而到了现代,就延伸出“购物欲”这种冲动。书架作为一种物品的载体,当然就想把它放满了,不希望它空荡荡的。

  那么往深层次探究是什么呢,我想一定是精神领域的空虚感了。当我们看到空荡荡的某个载体,自然而然就产生一种空虚感,而把它放满,就填补了这种空缺,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愉悦。

  再往深层次探究,恐怕就是灵魂深处的一种求知欲,是对自身进阶的渴求。古时,武夫读兵书从而为将,文生读大著从而为官。满足于个人灵魂的需要,达到其道的高阶阶段,因而为自己摄取书中真理。

  我是很喜欢书架这样一个东西的,当然我不会先把书买好没看就扔在书架上。我选择看完了按时间顺序扔书架上。这样的话,既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看完的,又能知道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当然可以的话,我恨不得把家里摆满书架,除了养家糊口、教育子女等必要职责以外,就这样累积自己的知识量。

  当然这个想法还是要建立在我未来妻子理解并赞同的基础上才能实施。毕竟家,不止我一个人。当然,我还处在单身状态下的话这不免是一个好的排遣寂寞的方式,而且在结束单身前,我累计的读过的书的量到底会是一个怎样的数目,不免有些拭目以待了。

    而后不做姑娘们宁缺毋滥之滥的信念下,将自己变得优秀。知识也好,体能也好,各项指标也好,就好比塞满书架的道理一样,将修身之事行至高远。

    至于为什么喜欢实体书而不选择电子书,有人会问我这样是否会浪费空间。我想,能看着自己看过的书堆成一个小型阅览室的成就感和做这件事的勇气与毅力,恐怕少有人有,这是其一。而且实体书给我的充实感,要比电子书来的真实,这是其二。有这两个理由,实体书就是不可代替的。

    再说说书架的历史,书架的历史恐怕是同书的历史一起产生的,而这要探究起来,也是历史学家的事了。不过说来,历史学家的考究是否可信呢?这无疑又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我们知道,一旦有权威性的人把一些事物视为不可能从而推论,群众就不得不坚信这样的理论。但是,对人类文明真正产生贡献的人,又往往可能是那些对此产生质疑的人。

    这样的例子在学术界数不胜数,就比如约翰纳什,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所提出的纳什均衡就是在质疑中产生的,充满创新而后不断完善的,对人类发展有着重大贡献的理论。

    这样想来的话,我又有许多书单可以列出来了,历史、人物传记、理论等。希望自己将来的某一天,有自己的一个小型阅览室,可以的话,干脆就效仿那位汗牛充栋的学者。只不过我就合理地、整齐地摆放于书架上吧。

    毕竟,太夸张的话,怕是会讨未来老婆大人的不喜,而且可能就打一辈子光棍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八九零后可能没有的体验,小时候遇到什么不开心和委屈的事情哇哇大哭的时候,爹妈就会来哄,技穷之时会祭出大招:再哭大灰...
    无心一恒阅读 342评论 0 0
  • 杨绛先生去世了,享年105岁。我读过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很多遍,至今仍不能理解其内涵,也读过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
    十字一七阅读 616评论 0 0
  • 这周星期三你回重庆了,今天你归队了 连见你一面的机会都没有 还好我们又在一座城市了 隔的近了 新的一段路又开始了 ...
    我叫大红花阅读 370评论 0 0
  • 今天又是交作业的日子,可是这几天在单位忙得昏天黑地,下了班已经累得头晕脑胀,灵感早已不知去向。此时一看群里,交...
    似曾相识a阅读 21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