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打卡】第120天/柴静:我们要解开身上的束缚,成为独立的人

今天不写感受,只做这些摘抄,柴静的话,有力量、有文采,喜欢极了!再做解读,会成为亵渎。

“人”常常被无知和偏见所蒙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

撞了南墙,人撞得头破血流才有感受思想的肌肉不会那么僵化,外界的东西才可以侵入你的头脑和心灵,击碎你的模式,摧垮你的概念。

平衡,就是对每一方的论述都要心存警觉。只有让不同的论述相互殴斗,才能接近事实本来的面目,才能保证自己不成为自己偏见的附庸。

采访不是评判,是认识;不是改造,是明白。你要把心里的概念和成见一点一点像剥笋一样剥除,一点点露出它里面鲜嫩的那个劲儿。

当一个人力图完善自己的时候,他将不再向外界寻求什么,也不向外界推诿什么,他将把自己的重心放在人的内部,而社会的进步也就由一个一个独立的人,试图自我完善的过程当中得来的。我的起点这么低,所以这个过程才会有无限长,永无尽头。想到这一点我也就觉得踏实了。

以前,在电台做的时候,我喜欢说,这是一个像流沙一样的世界。那是非常文艺和情绪的字眼,而2000年接近25岁的时候,我在一本书的扉页上写下:现在是时候该蹲下来观察地面上的沙粒了,观察它们的湿度、密度、结构、流向和探究为什么这样流向的原因。我庆幸,在迈入成年的门槛时,可以从自我的世界里走了出来,开始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公共事务,关心将自己和这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东西。

通往人心的道路是最艰难的,一个记者可能要付出生命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但是你又必须恪尽职守。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人类的心灵需要互相帮助,我要做的就是把它呈现出来让大家看到。当通过提问将心灵的细节展现出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每个人都深深地嵌在这个世界里,你不帮助他,就可能也会孤立无援。传播的力量就是要把这些东西渗透下去,然后才能生长出新的叶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