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第七期有一篇万维钢的文章,题目叫《三种浪漫体制》。
文章讨论的议题主要是:婚姻大事,到底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美国女作家波利娜.阿伦森的观点是:俄罗斯人的原则是爱情是上天注定的,所有事情都应该为爱情让路,这种原则叫“命运体制”;而美国人则讲究选择,会特别理性,这种原则叫“选择体制”。
哪一种体制好呢?都不好!“命运体制”太草率,但是“选择体制”又太现实了,把婚姻当成了市场。
《纽约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认为,那些携手走过大半辈子,婚姻幸福的老夫妻,他们的婚姻既不是“命运体制”,也不是“选择体制”,而是“契约体制”。
“契约体制”认为,婚姻有偶然性,你可能会和一个令你一时心动的人马上结婚,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在于双方如何把婚姻关系维持下去。
在生活中的优先级别,你们两个人的“关系”是排在第一位的,对方的需求排在第二位,而你的需求只能排在第三位。
这个“契约”中最关键的是:一旦婚姻出现危机,双方都不能轻易地退出。解决的办法是:进一步挖掘双方的关系。
“契约制度”的出发点是爱比自私更有价值。学会爱别人,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
研究发现,出于婚姻状态的时间越长,男性的工资越高。说白了,不是好男人都结婚了,而是结了婚才变成好男人。
作者认为,“契约体制”不仅仅是一种婚姻观,对任何事业也是如此。不要整天做选择,问自己喜欢什么,要自己亲手创造一个更好的关系,一份更好的事业,乃至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