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中庸》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大,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拳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这段文字,多用类比与隐喻,含义深广,请联系实际修行,对照佛道视角,加以阐释。
DS回复:
《中庸》这段文字以自然意象揭示道体,其精妙处可结合佛道修行视角作如下阐释:
一、"不二"的宇宙本体论
"其为物不二"对应佛教"不二法门"与道家"抱一为天下式"。天地看似呈现日月山川等万象差别,实则同出太极本源。如同禅宗"月印万川"之喻,修行者当透过现象见本体,在纷繁世事中体认"空有不二"的实相。道家内丹修炼中"守一"功夫,正是要破除二元对立,回归先天一炁。
二、量变质变的修行次第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至"及其无穷"的递进,暗合佛教"功不唐捐"的渐修思想。如同《楞严经》"一粒沙经恒河劫",修行须从当下起修,每日坐香如滴水穿石,终能豁破无明。道家"筑基炼己"阶段,正是从调息、存神等细微处入手,积精累气以成金丹。
三、包容万有的心性功夫
地载华岳、水育蛟龙的意象,对应禅宗"心包太虚"之境。修行者当效法大地承载万物而无拣择,如永嘉玄觉所言"不除妄想不求真"。道家"虚其心"的功夫,恰似山谷空而回声远,心量广大方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四、日用平常的体道之门
文中"一撮土"、"一勺水"的日常意象,揭示"道在瓦砾"的修行真谛。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王重阳"日用常行凭真功"的训示,皆强调在挑水劈柴中见道。现代人可于办公桌前观呼吸,地铁通勤时持咒,转化红尘为道场。
此段文字实为修行地图:以"不二"破分别见,借量变达质变,扩心量容万境,最终在寻常生活中证得"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圣境。恰如临济义玄所言"随处作主,立处皆真",修行不在求玄慕奇,而在日用间体认天地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