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相桓公:人要学会与自己和解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对于管仲的讨论继续。
子贡也跟子路一样,向孔子表达自己的看法。子贡说:“管仲肯定不算什么好人,你看,主上被杀后,他偷生也就算了,竟还去给自己的敌人当宰相。”
孔子说:“管仲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匡扶天下,我们直到今天都受惠于他。”
在此,孔子说了一句名言:“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早被夷狄统治,都成了野蛮人。
什么是“被发左衽”?在当时,华夏和蛮夷的着装方式完全不同,华夏的人衣襟是朝右开的,蛮夷地带的人则是衣襟朝左边开,露出肩膀,而且披头散发。如果有贵族或者官员表示“我要和文明世界决绝了,不再参与任何政治斗争了”,就可以披发文身,意味着自己从今天起就是野蛮人了。
在日本,身上有文身的人往往被认为是黑社会。有人在身上刺青,就代表着他下定决心加入黑社会,跟主流社会分开了。因此,如果我们到日本去泡温泉,会发现门上面写着有刺青者不得入内。
中国古代,在身上刺青也代表着和社会的一种决裂。衣着打扮、个人形象能够反映自己的态度。
顾颉刚先生的《国史讲话·春秋》中提到,春秋结束时,最大的一个成果就是形成了华夏文明的雏形。此时的华夏文明,受到的最大威胁来自游牧民族。如果游牧民族不断地发动战争,侵占华夏的土地,那么很有可能所有人都将变成野蛮人。
孔子认为,阻止这件事情发生的是管仲。正因为有管仲来帮助齐桓公一匡天下,让华夏民族一致对外,我们才不至于变成披发左衽的野蛮人。因此,管仲是“仁”的。
孔子说:“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谅”通明亮的“亮”,可以理解为小小的信用。孔子的意思是,子贡和子路所说的“非仁”,就像普通的匹夫、匹妇,为了一点小小的信用,在没人知道的山沟里上吊自杀,谁知道他们?
孔子倡导的是不要为了一点面子和所谓的义气,就忘记了自己的价值和使命,与“小信”相比,“大仁”才是更为重要的。为了天下的大义,要能够忍辱,能够与自己和解,与对手和解。管仲并不是偷生,而是为天下苍生珍惜自己的生命,这是一个更高的境界。
我们经常看到有人为一点小事去纠结对错,做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事,这就叫作“自经于沟渎”。这样做,根本不是为了什么大义,只为自己的内心过意不去罢了。所以,要多读读《论语》,培养为天下黎民苍生做事情的责任感,那么眼界和心胸都将会更加开阔。
摘抄——《樊登讲论语:先进》
有感:
管仲这是一种何等的境界?明知要被天下人所谩骂唾弃,却选择了牺牲自己,成就的却是天下人。最关键的是——孔子懂他,懂他的人才是最让他欣慰的事情,这是莫大的欢喜与一股无穷的力量,这股力量就叫信念!叫值得!
我想:管仲也可以选择宁死不屈,知道他的人一定认为他是一个赤胆忠心忠诚报国的好官。然而,他换了一种“死法”,先别说是否做到,更多人是想不到,而我也是那个想不到的人之一,深深的感悟到自己思想的固话,霎时间觉得原来自己脑袋如此不灵光,不懂得变通,心中想的更是只有自己。在别人眼里管仲是偷生,在我读完孔子的话后觉得他是换了一种“死法”,那种活着应该不如死来的痛快,来的好受,被天下人谩骂,却要为天下人的苍生而殚精竭虑,想象着唾液星子淹死人的场面着实心里一把吃紧。
有时候也像妈妈对孩子,当然这个比喻并不是十分恰当,只是昨天和朋友聊到这个话题,偶然有感。妈妈总是劳心劳力,孩子不值情便罢了,叛逆期的时候真是唾液星子都可以把老母亲的心撕的西吧碎,(记得当初的自己由于说话没有分寸只顾自己好受,把妈妈都气哭了)待到孩子成人懂事,母亲的心依旧完整,只是岁月给它们留下了错综复杂的疤痕,这疤痕里有爱不释手,有望子成龙,有焦虑迷茫,有自我怀疑,有疑惑人生,也有恨铁不成钢,做着明知会被孩子讨厌的事情,只是希望不要走自己的老路,希望将来少吃一点苦,可怜天下父母心,愿孩子们早点懂事,早点理解为人父母捧着一颗赤城热气腾腾的心,哪怕是穿越寒冬,鹅毛大雪,不远万里,也要送到你面前,不图回报,那是爱,那是母爱!那是父爱!
管仲就像天下人的母亲,天下人受益于管仲,当时却又不领情于管仲,然而管仲没有选择做一个让当下人领情的人,而是牺牲眼前的一切,实现自我价值,视拯救苍生为活着的意义,他选择忍辱,和对手和解,和自己和解,为苍生而珍惜自己的生命,这个境界果然是高,不仅是钦佩,更是不可思议!
如果管仲做了和历史人物一样的选择,“宁死不屈”,相信人们对他感觉就是:佩服,真英雄。但是他反其道而行之,反而使其流传至今,每每读起都是拍案叫绝,自叹不如!这才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也是孔子讲的“纯奸而豁达者”的后半句:而豁达者,意思是:不记小利,格局放大,故可成事。
培养自己大局观,英雄不问出处,但英雄更应该死得其所!“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