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在公众号里,读了两篇关于老家的文章,这是我第一次读到外人描写故乡的文字。一篇是《柘荣的烟火色》,另一篇是《苏家洋碎影》。柘荣是故乡的县城,苏家洋是老家的村庄。后者更为熟悉。对于县城我也呆过几年,但我还没写过这个地方的一点文字。昨夜之所以目光锁在这两篇文章,只因为对自己熟悉的地方,别人是怎样来描写的,文字描写的准确与否,从中能学到什么。
《柘荣的烟火色》对柘荣的山、街道、小食 、饮食男女、及农作物经济和工业等方面进行描写。文章主要是用对比的手法来描写的。山水方面着墨最多的是鸳鸯草场,南方的草场与北方的草原进行对比描写,显示出南方草场的温润,风情。小县大城关的柘荣,十万多人口的县域大部份人口都集中在 城关居住。街道 弯弯曲曲骑车绕来绕去,地处高原的县城河水是清彻 的。小食最出名的是牛肉丸,也与福州的肉燕,福清的肉泥等 进行比较描写,显示出柘荣牛肉丸的特色。男人与 女人的描写也与外面的人比较,显示出江 浙一带人的特色。农业经济作物是太子参。工业主要是柘荣剪刀。
《苏家洋碎影》,主要是对景物,锦履桥、晚枫亭、仙人洞等进行描写。对老家的地理位置 进行介绍。还有对乡民对对西侧县 城的鸽子楼的憧憬。最后作者对现实的农村进行思考。
作为故乡的一员,当然故乡不是我一个人的,但是在我的情怀里,我心中的故乡就是我的。也许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乡。似乎与他人毫无关系。然而我认为作者对故乡的描写有七分到位。那也已经很不错了。毕竟是一个异乡人来写别人的地方。作者对景物的介绍与描写已经很不错了。特别是写到过去曾经每年春节期间都要请大戏班来演社戏十几天。有一个小细节,是有一个老戏迷,听到开戏的锣鼓声,误把小短裤当帽子戴在头上来看戏,引得乡民们哄堂大笑。这个小故事我曾经也听说过,后来忘记了。经作者这么一说,又被勾起了记忆。他写到故乡的静,这里适合养生。这是主题,有共鸣。我也曾在公号文里写道,这里的山水适合文人墨客的修养。它们有一种秀丽温婉的底蕴。
近年来新农村的建设,乡民们也新建了许多新房子,旧式的青瓦土墙的老房子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土地归农民所有,每 个农人都有自己的土地证。这是农人的权益,也是农人的根本。没有土地还算农民吗?我曾是多么的不屑于老家的一亩三分地。现在觉的很珍惜这一亩三分地了,它不是一笔巨额资产,在我那似乎与世隔绝的故乡里,土地是不值钱的,乡民们要建新房从别人手上买地皮,一榴房的面积,大约3万元钱吧。然而有这祖先留下的一亩三分地证明,这才是我的根在这里。这里的静美是我内心的最大需求。
文章最后作者对现实农村的思孝,我有点看不懂。行文也不是很流畅。但是值的我学习的是作者对异乡的景物人文描写抓的重点值 的学习。
而另一个作者写的《柘荣的烟火色》要比《苏家洋的碎影》更好一些。这是我个人的观点。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章只能由读者去品评了。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母雷特》。每个人的感 受是不同的。但文章的好与不好,又是要读者公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