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胭脂》的义愤,正是亦舒预留的清醒剂

终于翻完了亦舒的《胭脂》,合上书页的那一刻,心中五味杂陈:为何书里书外的男人,都这样令人失望?

《胭脂》失色?一场始于温情,终于唏嘘的阅读体验。

这本书读得断断续续,前后开始了三次——高铁上被工作打断,咖啡馆里被约会中断,直到今晚才一股作气读完。

一本书,读得如此曲折,倒也恰如书中的人生。尽管以我的阅读习惯,这样厚度的书,两小时安静的时间够读完整本还绰绰有余了。

作为读者,我不得不承认,每一次拿起《胭脂》,都有非读不可的欲望。书中外婆、母亲和女儿三代女性的相处细节与对话,精妙绝伦,充满温情却又带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她们在母亲与女儿身份之间的转换处理得如此微妙,那些日常中的拉扯与包容,仿佛就是我们自己家庭生活的镜像。

然而,贯穿全文的叶家父子与三代女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及变化,却让我越读越唏嘘。

这种感觉很奇妙——明明预见到了结局,却真心不愿接受这样的结果;明明感到了遗憾,却又理解这正是文学作品吸引人的艺术手法。亦舒的笔触让我身临其境,这无疑是她的了不起之处。但作为读者,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两句。

为什么书名叫做《胭脂》?直到结尾有了交代,我仍觉得不够过瘾。整本书读下来,有种“争气理智的女人,拉垮失望的男人”的感觉。

我怎么了?怎么会如此义愤填膺呢?

还好之俊没有答应和满足叶成秋,否则我可能要撕书了。明知这是作家的高明之处,是吸引读者的手法,但还是被惹怒了。从这个角度看,亦舒是成功的,《胭脂》是成功的——从来没有哪本书,让我对男人感到如此失望至极。

冷静下来想想,这种失望,或许是在之俊父亲和陶陶生父的衬托下,更因叶成秋父子这样一直很好、最后选择却让人不敢恭维的巨大反差而愈发强烈。

叶成秋,这个看似完美的男人,最终却做出了令人失望的选择。而他的儿子叶世球,更是延续了这种令人扼腕的模式。书中的男性角色,几乎无一例外地让人感到一种深切的无力感。

相反,书中的女性们——外婆、母亲、女儿,却在生活的洪流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与理智。她们争吵、和解、互相伤害又彼此扶持,在时代的变迁中努力维持着自己的尊严与体面。

这或许就是《胭脂》的真正意义——胭脂是女性的象征,是外在的装饰,也是内在的坚韧。即使生活如何不堪,她们依然会仔细地涂上胭脂,面对这个世界。

而我们读者的愤怒,也许正是因为在这个虚构的故事里,看到了太多现实的影子。

生活中,多少看似完美的关系,最终都败给了现实的计算与考量?多少承诺,在时间与利益的考验下不堪一击?《胭脂》撕开了这层温情的面纱,让我们不得不直面这个可能并不那么美好的真相。

亦舒的高明,就在于她不是通过离奇的情节来吸引读者,而是通过这种“一切都在情理之中”的设定,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如果是我,会如何选择?是否能像之俊那样,保持最后的尊严与理智?

合上书许久,我依然在思考这个问题。

也许,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这样——它不一定会给你想要的结局,但一定会引发你持久的思考。《胭脂》如此,亦舒的其他作品也如此。

那么,作为读者,我们是该感谢作者给了我们一个“不够过瘾”但却真实的结局,还是该抱怨她没有满足我们对完美世界的想象呢?

我想,答案已经在我一次又一次拿起这本书的欲望中,在我读完许久仍无法平静的心情里。

谢谢亦舒,谢谢之俊没让叶成秋得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