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自信的人,但是我坚信这篇作文值得写,也值得看。
2017年初开始读书,到现在已经7个年头。主要读偏重读哲思类或者能反映哲思类文章,比如卢梭的《忏悔录》,蒙田的《随笔散文集》,老子的《道德经》,梭罗的《瓦尔登湖》,阿兰德波顿、尼采、毛姆、赫尔曼、王小波系列书籍等等。这些书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我突破传承和周遭的思想,敢于特立独行,寻找真实的自我,提供了勇气、底气和力量。而最近读的《亲密关系》,更让我的思维模式发生了立竿见影的变化,解决了长久以往的困惑,不仅改善了婚姻关系,对于工作及和别人相处也带来了极大的改善。虽然文字功底薄弱,也想尽量用文字表达出来,一是进行自我梳理,让欣喜的情绪有个出口,二是希望能够帮助有缘人,成为爱,传播爱。
就按大概时间的顺序梳理吧。
入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婚姻关系已经进入冰点。老公顾家、有责任心,但是工资低,安于现状,在家的时候基本是拖地、带娃、刷手机。我高敏感,要强又强势,两份工作,再加上完美主义带来的内耗,加速了我的衰老。老公不喜欢我对他指手画脚,而我如此辛苦,承担了家里的大部分开销,还落得埋怨,很委屈。每次吵架互相指责过后,都对彼此不满,几乎没有沟通,虽然他会主动说话,但是两个人没有关心,都很冷,我们都知道婚姻里出现了问题,因为孩子不能离婚,但是我们又都没有能力去改善。结婚快9年,这样的矛盾一轮又一轮。
这本书大概的逻辑是,双方在发生冲突的时候,表面上是因为某一个特定的事件,根本上,都是两个人童年创伤浮现。这种创伤很痛苦,双方无力承受,想通过指责对方(吵架),或者逃离(冷暴力)来让自己摆脱痛苦。这种创伤来自童年,得不到价值认可或者没有归属感,总之就是爱的匮乏,比如父母对我们的指责,或缺少了父母的陪伴等等。孩童时期,我们没有能力应对,所以就把这些痛苦投放到了潜意识里,好像是被遗忘了,但是一直存在而且随时都会重新浮现。冲突的时候,就是无意识中激发了这些创伤。两个发生冲突的人其实就是两个缺爱的可怜的孩子,再次感受到这种没有价值或者不被爱,为了摆脱痛苦而表现出来的责骂或者逃离。如果其中一个人理解冲突的实质,并心生怜悯之情,爱就会慢慢流动起来,冲突就化解了。甚至能够因为这样一个良性互动,修复童年的创伤,简直是完美。
读这本书的第一天,我已经知道我们之间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也很期待解决方案。第二天的时候答案也有了,所以心中没有怒气了,也相信婚姻不会出现变故了,第三天当老公主动和我示好的时候,我已经冰释前嫌,停滞的爱又开始了流动。当天晚上,老公无理大声喊我也没有激发我的创伤。我是高敏感,对于大声喊叫这样传递了不友好的信号尤其敏感,第一个念头还是很生气,但是转念一想,老公音量大是因为环境嘈杂,而我第一感觉不好是我打小就畏惧不和谐的信号,理解了之后就完全没有不好的感受。
不仅是婚姻,我在工作中也感受到了这种逻辑方式给我带来的改善。我是一个完美主义又执拗的人,对于好人自有一套标准,不可违背。比如受老爸影响,我喜欢“实在”,我有一个同事总是“耍奸”,我就特别不待见他,也给自己徒增了很多烦恼。但是,最近,在有不适感觉的时候,我会告诉自己内在的那个有创伤的小孩:我们俩都是两个可怜的孩子,都是因为童年的创伤,才会导致我俩现在的不一样的行为方式,所以也更具有怜悯心和包容性了。还有就是面对我另一个同事对我无端指责,以前我的是畏惧冲突的,但是现在我会告诉内在的那个恐惧的小孩,不要害怕,可以勇敢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一味自己生闷气,结果误会消除了,我也不再那么害怕不和谐的声音了。和朋友相处也发生了变化。有一个朋友每次见面听她聊天都会耗费我很大的心力,因为总是无意间流露的对自己财力和职位的炫耀,但是最近这次见面我都全盘借住了,因为我心里知道,她也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无助的孩子,才会如此在意这些物质上的富足。她过得好,也不代表我过得差。
我也想通了,为什么不太喜欢人多,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可能就是内在创伤小孩觉得自己不被爱,才很在意别人爱不爱我。也能真正理解,生活是自己的,和别人没有关系。
短短的一个周,就发生了如此多的变化,复盘一下,这本书就像是清道夫,清除了一直以来阻碍我快乐的一些障碍,换个视角,很多事自然就通了,也很期待,底层逻辑发生变化以后,生活还有哪些惊喜在等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