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带着汤圆跑口腔医院看牙,刚补了不到半年的牙齿又坏了,这引发了我对刷牙这件事情的再一次焦虑。牙齿没坏之前她自己刷,但是也得经过反复提醒,甚至弄得我们亲子关系紧张,提刷牙色变,我最变态的时候是强制地要求她必须刷完牙才能上床,说变态一点不为过,那时候哪懂得什么情绪管理啊,就像一个失控的疯女人,举着一面貌似真理的大旗在孩子身上施暴。这一年多由我给她刷牙,觉察了自己情绪,多数都是能用有趣的好玩方式进行,较之前来说有了不小的改观。但是这一次,我又焦虑了,奇怪的是,这时候孩子也越发抗拒刷牙了。
每天晚上到了刷牙的时间,汤圆总是找各种理由拖延,到了不能再拖的时候才勉强去刷。刷的过程也很长,不是用小手捂住嘴巴就是紧紧闭着不张开。这个时候我的坏情绪就开始跑出来,好像在说“牙齿都坏掉了,怎么就不能好好刷牙呢”,非常明显孩子的情绪也开始变化,她观察着我皱起眉头瞪大眼睛,是的,又对立起来了!我深吸一口气迅速调整自己,对她说:妈妈刚才着急了,现在需要去安静一会,你先自己刷,一会回来给你检查。
我问李老师:怎么才能让孩子不那么痛苦的去做刷牙这件事情呢?老师说坚持一个原则:温柔的坚持,不温柔不行,不坚持也不行。怎么才能做到温柔呢?换句话问问自己:你为什么这么焦虑呢?我要求她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必须一定要刷好牙才行,而且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在我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假设:不刷牙的话牙齿一定坏掉。
事实是这样吗?我们知道一果多因,一因可以导致多果。我把相关关系当成了因果关系。牙齿不好至少是三个方面造成的,第一是生物学原因:我跟爸爸的牙齿也不好,基因遗传,孩子的牙齿也不好;第二个是心理原因,孩子对刷牙这件事情心理压力过大,一刷牙都想到妈妈那个气急败坏的样子,怎么可能把牙齿清理干净呢?第三个是社会原因:现在孩子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各种酸奶零食糕点种类繁多含糖量过高,也是容易坏牙的原因之一。
这次这般分析下来,我不该对刷牙这件事有着这样的执念呀。温柔是一种态度,态度是由知、情、意组成,当我们知道要温柔,克制自己暴躁的情绪,表现出温柔的时候,聪明的孩子们会一眼识破我们的伪装,因为孩子们的感受力是最强的,她会更疑惑我的妈妈明明很生气还要表现的笑眯眯的,到底是怎么了?不仅会造成孩子的情绪混乱,更会让她的行为不知所措。这时候我们既然做不到温柔,不如诚实:妈妈现在有点生气,需要安静一会。这样不仅不会让孩子情绪混乱还会让她习得一种处理情绪的方法。
情绪的背后是什么?又回到那句话:情绪是失控的欲望。说到底,就是我们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也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欲望。就刷牙这件事而言,要求一个五岁的孩子每天必须在你指定的时间拔牙齿清理干净,这个认知本身就是存在问题的,一个不合理的认知肯定会带来不好的情绪体验。
“詹姆斯-兰格理论”说,一个人不是因为悲伤才流泪,而是因为流泪才悲伤。教育学家推论说:一个孩子不是因为厌学才学不好的,而是因为学不好才厌学的。我狗尾巴续貂的说:一个孩子不是因为不愿意刷牙才学不会刷牙,而是因为不会刷牙才不愿意刷牙的。刷牙这件事情对我们而言很简单,但是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大工程,我们需要尽量的分解步骤,让这件事情看起来简单。比如挤好牙膏,倒好漱口水,把牙刷递给孩子。
再就是刷牙这件事,说到底是孩子自己的事,要培养她爱护自己身体的意识。现在晚上我先用牙线帮她清理一遍,然后她要求自己刷牙,我欣然同意:汤圆可以独立刷牙了,妈妈真的很欣赏你。你的牙宝宝等着洗泡泡浴呢,每一颗都要刷干净呀。她使劲地点头:一定可以哒。而且之前她讨厌用漱口水,现在竟然在刷完牙后主动用了起来,在嘴巴里含的时间从三秒到现在可以二十几秒。
李老师说:镇静是教不会的,你只能用自己的镇静去影响另一个人。是的,我放松了,孩子也就放松了。重要的不是妈妈怎么说,而是妈妈怎么做,言传大于身教。说到镇静,那也不是轻易做得到的,比如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
汤圆听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黑人为什么吃白巧克力”?答案是:黑人怕咬着自己的手。昨天去超市看到德芙强烈要求买一块来吃,看着她夸张咽口水的样子,我说“可以,但是我们要约定一下,吃完巧克力必须要刷牙,如果不能好好刷牙以后就不能买了,可以吗?”她一个劲的点头,看着花样繁多的口味:草莓、抹茶、树莓、榛子...最后她选了一块经典白巧克力。
从超市回来吃了一小块,然后蹦跳着就去刷牙了。今天上午临出门前又拿出来肯了一小块,也很痛快的去刷牙。两次都给与了欣赏和肯定。下午玩回来又拿出一小块,这次迟迟不去刷牙,询问是不是玩累了,休息了一会还是不去。问:再需要休息三分钟还是五分钟?她说要休息100分钟。“不可以,三分钟或者五分钟哦,选一个吧”。不说话不动弹,开始讲道理“牙齿刚补好哦,蚜虫兄弟可是最喜欢吃巧克力会咬牙齿,我们要快点拿牙刷把它们赶走啊...”,不说话不动弹。“好了,妈妈帮你选三分钟,时间到了我们就去刷牙哈”。不说话不动弹。“好了,时间到了,走吧”不说话不动弹。“买巧克力的约定好了,不刷牙以后就不可以再吃巧克力的”,依旧不动弹,我拉着她的手起身走到洗手间。她就坐在小凳子上,任由我怎么说都不动弹。我也去搬来一个小凳子,语气轻柔的说“汤圆,你准备好了告诉妈妈,我在这陪着你”由此开始了40多分钟的“温柔的坚持”,我想既然约定好了就要遵守规则的。孩子没想到我真的可以这么坚持,最后妥协了去把牙齿刷了。我正比较欣慰的时候她告诉我:妈妈,我以后不吃巧克力。我问为什么呀?她说:因为我不想刷牙。
这句话让我不镇静了,我有点自责:我是不是把孩子逼得太紧了,连最爱吃的巧克力都不要了。于是我开始联想,以后对于喜欢的东西不要去追求了怎么办呢?对,我又担心了。担心就是诅咒啊,我提醒自己。也许是说者无心,听着有意呢?孩子随口一说,我却往心里去了,激活了我内心的不安全感。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不看儿童发展的书不学这些知识,我是不是就不会这么敏感呢?其实这跟学的东西无关,跟自己的性格有关,即便不再这里纠缠,也会在别处纠缠。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做到及格就好。那天李老师开玩笑地说了一个例子:上帝是完美的,可是他的孩子,亚当和夏娃也有不听话的时候,在伊甸园偷吃了禁果。这么一看,连上帝也有教育不好自己孩子的时候,我们这些凡人有这些烦恼也该释然了吧。
保持觉察,尽量的温柔,并且坚持。和孩子一起成长,不也是一种修行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