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哲学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萌芽成型于春秋时期,在《尚书》既已提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意思是说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懂得道理并不困难,真正困难的是道理的实际践行。后在《左传》中也有“非知之难,唯行之不易;行之可勉,唯终实难”学说的提出,其实是在《尚书》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升华,是“知行合一,善始善终,止于至善”的雏形。
“知行”哲学思想历经千年发展,真正形成系统的哲学体系是源于王守仁(字阳明、号文成),其代表作《传习录》中有阐述“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立志用功,如树使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知行合一”中的“知”是指认知或良知,“行”指行为、行动,至于是先有“知”还是先有“行”,这就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问题,先后顺序不是我们考虑的的重点,就像《传习录》中栽树、浇灌、得叶、花、果一样,认真的栽培远比空想的开花结果更为实际。
然而,如今今人做事,先立志者比比皆是,真正去践行的寥寥无几,或是立志之时满腔热血,洗洗睡过醒来即抛掷脑后,或是三分热度,坚持没几天,了了无下文者枚不胜数。相信大家的周围总会有很多要减肥,要健身的小伙伴,每次都会“凌云壮志”的在你面前,在朋友圈里宣一个庄严的誓言,并配上图文并茂励志的心灵鸡汤……
但是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学生时代,虽然懂得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如今时代,不读大学,要想立足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曾多次暗下决心,定要努力学习,化肥胖为动力,一定要在掉肉肉的同时,把成绩提上去。一次次的“庄严”宣誓,一次次的失望,自己都麻痹了自己,以至于自己都不再相信自己轻易所下的誓言。带着遗憾,踏上了社会,开始了工作,誓言一定要努力工作,回报父母,让自己变得对家、对公司、甚至于对社会对国家有用起来。可是三年过去,自己依然过的惶惶恐空,真是应了“明白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很多人只是简单的把它当作一句“戏谑之语”,潇洒一笑而过,并未认真的去想去分析背后深层的原因。
其实,之所以“明白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归根结底就是没有贯彻执行“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更是没有做到“善始善终,止于至善”的境界高度。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有意义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有意义。大道理人人懂得,关键是能否去做,去认真的做,去锲而不舍的做,十年如一日,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把“知行合一”的智慧融入到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达到“知”与“行”的统一,真正为我们仍然懵懂模糊的人生撕开一缕让阳光照进的口子,看清自己,也看清外面的风景。
首先,在工作和生活中,立足岗位,少一分抱怨,多一份认真,即使是重复性的工作,也要做的出色。但是,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很多不尽如意的事情,奇葩的人和事年年有,时时有,就是面对这些奇葩之人之事,才是对我们真正的考验,才是“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分水岭,不可动辄抱怨,“书生意气”,做好自己,以“无声胜有声”之智慧,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矣”。
其次,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就要对失败有新的认识。任何时候,不能只浅尝辄止,不能只是空想,一定要敢于突破常规,敢于付诸实践,不能因为失败望而却步,很多时候失败是另外一种层面的成功,要辩证的看待,
最后,我们一定要把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根植于自己的血液中,骨髓中。只有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有新的“知”,才能更好的“行”,很多时候不要单单盯着结果和目标,走好当下,脚踏实地,“花”和“果”将都是水到渠成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