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诗和远方变成了唯恐避之不及的东西,每当说起诗和远方,总要有人要提起你不得不面对的挣扎的生活,我们因此开始变得畏惧诗和远方。诗和远方变成奢侈品,我们所有人都消费不起,是所有人,无论你处于什么阶级,无论你的志向如何,只要仍有不足就不配去提及诗和远方。
可是我们真的就无法再去提及这件奢侈品吗?
那样的话,我们在追逐一生的路上,岂不是一直很贫穷?
我觉得所有人都应该还是去追求诗和远方的,无论你现在的物质基础多么脆弱,多么不牢固,还是应该去想一些与生活无关的东西的,比如说你的爱好和梦想呢?仿佛所有东西只要和自己的个人喜好挂钩,个人就应该放弃,去迎合世俗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是主旋律,我们都习惯了这样的理念。无论去做什么事情,就应该是去放弃个人价值,积极向团体靠拢,唯唯诺诺的就不小心把自己的个性给丢
八十年代应该是我们这些人最喜欢的时间段吧,诗人可以写诗,年轻人可以玩音乐,再不济,也可以参加各种运动,释放自己的躁动不安。
那个时候的年轻人说迷茫与无助可远远要比今天的年轻人更加严重,整个共和国都是迷茫的,所有人都不知道整个国家要走向哪里,意识形态的争辩还没有结束,社会主义要消灭的敌人也出现分歧,民族都是在彷徨。年轻人是国家的先锋,他们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波及,所以选择了在迷茫中挣扎,呐喊,因此就出现了那一批诗人,那一批摇滚乐。
摇滚乐的地位是不可以被撼动的,只要年轻人的内心有躁动,这种最粗暴的展现方式就是最合适的,也恰因为如此,摇滚乐的发展总是有高低起伏的。但是诗人的地位在那个时代是远远高于音乐人的,诗人这一称号就是最好的光环。诗人往往是精英阶层里的精英,摇滚乐的那些人就算是普通的精英阶层了。
可是,那个时候,照样很穷,照样吃不起饭,照样要写诗,照样要玩摇滚,他们追求诗和远方的阻力不是要远比我们今天要去面对的大的多吗?起码,我们今天能吃得起饭,能够去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对于摇滚乐以及诗歌的放弃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悲哀。
海子去世那天到了一家饭馆,跟饭馆老板说,我没有钱,但是我可以给你读诗,你请我喝酒吧。结果老板说了一句非常伤害他的话:“我求你了,你只要别读诗,我请你喝酒。”难道,诗歌连两杯啤酒都比不上了吗?海子最终还是抱着对整个世界的疑惑躺在了冰冷的铁轨上,至死都是悲哀与疑惑。
诗人的内心往往是最纯洁的,玩摇滚乐的总是生性好斗的,但是他们的共通点就是他们最终都要成为这个时代的弃品,一文不值。总是迷茫的,总也想不通为什么昨日的荣耀到了今天就变成了最深刻的讽刺?
诗歌与摇滚乐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了,曾经追求诗和远方的那些人也已经老了,但是,时代的弄潮儿依然是他们,甚至,他们始终就是这个时代最为有力的精英阶级,年轻的时候大肆放纵,这个时候也不忘记乘上时代的快车,带领着这个躁动的社会走向未知。
我们现在普遍迷茫,挣扎着生活,渴望被束缚,又自诩是最自由的人,都是说着在逃脱,可最终还是甘心走进牢笼。我也是无比消极的,因为我总觉得身上锁链缠身,我是自己选择放弃诗和远方走上规划好的轨道。我自己却无比清楚,我是喜欢躁动不安的。
八十年代的那些人也并没有全部成为诗人,最好的诗人选择了与世界相拥寻求答案,蹩脚的诗人反倒成为了今天定义的成功人士精英阶层,玩音乐的人也一样,最激进,最有活力的那些人成为了老炮,照样是与世界宣战,反倒是那些不被看好的小乐队那些人收到人们的追捧,或者成为了今天的大拿。但是,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意识到这些人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他们在最合适的年龄选择了诗歌和音乐,那就是诗和远方,同样是最为难的选择,可是他们仍旧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那么,今天呢?说出来与做起来成为了我们的恐惧,我怎么能够做的到呢?至于梦想,我们是不应该去奢求的。你说,生活的压力,现实的残忍压得你抬不起头。我说,别扯了,谁能够逼的你这么紧呢,除了你自己。
明知道自己喜欢的自由,为了世俗的认可却选择了枷锁;明知道自己向往的是爱情,为了不知所云的理由选择了生活。多么可恶的自己呀,把自己的灵活活生生肢解的不成样。
选择了诗和远方一样可以选择生活,但是选择了生活却再也没有勇气选择诗和远方。不过是自己梦想和志向的追求罢了,难道在这世界上的你不配拥有自己最纯洁真诚的梦想吗?你是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的,你欠缺的只是追求的勇气罢了。现在,我把勇气给你,希望你不要再以怯懦做借口:时代的弄潮儿内心总是不安的,世俗的认可不会让你有任何进步,真正的成长必定是你自己内心的蜕变。再有,和宇宙比起来,你是多么的渺小,你给世界留下的仅仅应该是一个不会被记住的名字吗?
诗歌和摇滚乐是年轻人的迷幻剂,我们愿意选择这样的毒品,毕竟,躁动与不安不会让我停止放纵,毕竟这世界还欠我很多。世界欠我一张通往幸福的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