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臻华 文

《恶意》是东野圭吾一本推理小说,通过各自人物的自述或记述,来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作者在叙事或情节发展中,尤其是在人物记述、讲述中,层层剥丝抽茧,把故事推向高潮。
《恶意》的梗概是这样的:先是以野野口修的手记开始描写事件的发展和经过,是案件发生的主要内容,接着是刑警加贺恭一郎的记录和提出疑惑,本来在加贺刑警的独白中真相就大白了,即小说要结束了。但是,面对野野口修的认罪,再加上作案动机的不明,加贺刑警又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又探出了新的情节。本来以为这次杀人动机找到了,真相可以大白了,而且犯罪嫌疑人野野口修也写了忏悔书,对自己的犯罪事实完全认罪了,案子就这样结束了。
可是,当加贺刑警再次调查时,他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他觉得他掉进了一个陷阱,前面所有的一切都是假象!犯罪嫌疑人是一个得重病即将死去的人,就因为对畅销作家日高邦彦看不顺眼,产生了恶意。于是他精心策划了一场谋杀,他谋杀的手法平淡无奇,他就是要警官知道是他杀的,并且留下了很多暗示,使警官陷入他的诡计。
《恶意》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侦破进展百转千回,每一次侦破都是真相大白的时刻。但是,尽管凶手置于眼前,作案动机却始终不知。小说中既有加贺警官的表述,又有犯罪嫌疑人野野口修的表述,两者读起来都好像是事实。但又不是事实。最后以加贺的总结性推理,野野口修的默认来结束全篇,意味深长。
读完全篇,野野口修因“恶意”进而谋杀好友,让我不寒而栗。也许是身为一个母亲,书中给我留下 最深印象的是少年时野野口修受母亲的影响导致成年后谋杀待他如恩人似的同学好友。母亲对于邻居,地域等存在偏见,给了他极为不良的消极的影响,他既自卑又自负,于是对出手相助的日高莫名地产生偏见甚至是厌恶,“我就是看他不爽。”加上成年后日高在事业上的成功更是刺激了自卑的野野口,人生不得志,家庭上的孤独, 事业上的不顺,最可悲的是,还患上了绝症,这种天堂和地狱的巨大差别,造成了野野口的悲剧结局。
反过来想,如果母亲是带着一种客观的态度去看待邻居,地域,乐观的去对待一些事情,那么我相信野野口修的性格就不会这么偏激,他内心的可怕恶意正是母亲在他少年时无意种下的。可见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
读完《恶意》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心寒,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或多或少存在“忌妒、羡慕、恨”的心理,只是我们大多人有理性战胜它,将它控制在最小的伤害范围。作为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孩子去认识并正确处理“忌妒、羡慕、恨”的心理,也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处理不好,及至孩子成年也可能引发悲剧。
「无戒365极限了挑战日更营第8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