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之五:黄金标准

作者曾经花了四年时间对柏林艺术大学的小提琴专业学生们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的方式是根据教授们的推荐,列举出他们认为将来最有可能成为国际巨星的十位学生,然后作者对他们进行详尽的跟踪采访。这些学生每天都要将自己的行程写到日记里供作者的团队进行分析。在经过分析之后,作者发现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累积的练习时间都在7000小时以上,而那些水平优秀但还达不到杰出程度的学生练习时间明显要低于这最杰出的十个人。

于是作者撰写报告将研究结果公布出来。作者坦言在报告公布之时并未引起多大反响,但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采用了报告中的内容,并且结合比尔·盖茨等人的事例提出了著名的“一万小时”准则。于是这一观点立刻风行起来,好像没有把某项技能练习一万小时都不好意思谈理想了。因此有没有把一件事坚持做一万小时就成了判断能否成为杰出人士的黄金标准。

对于格拉德威尔的观点,作者就其不足之处进行了说明。首先是“一万小时”这个数字本身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因为在有些领域内只要方法得当,付出数百小时或几千小时就可以获得超出常人的成功。例如强化数字记忆,普通人一次可能只能记住15个数字,但佼佼者经过数百小时的训练之后就能记住100个以上的数字了。其次是“一万小时”就真的足够成为杰出人物吗?作者就他所研究的小提琴专业学生来说,到他们大学毕业时普遍练习时间都超过了一万小时,但直到他们30多岁获得国际大奖享誉世界时练习时间都在2.5万至3万小时了。

“一万小时”的观点之所行流行,大概就在于它看起来最简单。因为我们往往愿意为了成功而付出大量的时间,而现在有这样简单好用的“准则”,那当然是趋之若鹜了。但我们应该看到更多的方面,就以柏林艺术大学的小提琴专业学生来说。他们在这所世界著名学府里,指导他们的也都是世界一流的艺术大师们。这样他们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得到最高水准的反馈,成长进步自然比没有进入这所大学的学生来说要有效率得多。

但“一万小时”的观点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它起码说明想要成为杰出人士,花费大量时间的练习是必要条件。所以我们不必将一万小时作为硬性标准,而将其看作激励自己不断前行的动力。即使是考进了顶级大学的学霸们也没有闲下来,而是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练习。就像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人家比你聪明还比你努力,有什么理由偷懒呢。

同样,我们在施行刻意练习的方法时,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首先为自己找到一位高明的教练。原因很简单,练习的效果取决于是否在正确的方向上。而教练不仅可以很快指出练习过程中的差错,并且还能提供有益的技巧和方法,这远比自己独自一人苦练要强得多。至于寻找教练,则可以借助身边的朋友圈、社群的力量以及成就卓越的师长。真诚地向他们寻求帮助,不断反馈自己的练习成果,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有目的的练习,到底忽略了什么?除了只是简单地集中注意力并且迫使人们走出舒适区之外,还需要些什么?让我们来进行探讨。...
    速兔阅读 701评论 0 2
  • 荐语 打小时候,我们就被家长和老师们灌输了无数的天才人物故事,牛顿、爱因斯坦、高斯、达芬奇、莫扎特、居里夫人……,...
    来自赤道附近的木先生阅读 182评论 0 0
  • 荐语 打小时候,我们就被家长和老师们灌输了无数的天才人物故事,牛顿、爱因斯坦、高斯、达芬奇、莫扎特、居里夫人……,...
    威然的自由之路阅读 251评论 0 2
  • 清晨,路上的人随着太阳的升起渐渐多了起来,上学的、上班的、买早点的、买菜的、遛狗的……目地不同,但都在路上...
    薰衣草_1464阅读 16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