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IP营打卡第18天,1117字,累计26591字
转眼又是周日,一周匆匆忙忙就过去了,7天的时间说长不长,睡七次,醒来七次。说短也不短,很多人就是在细微的时间里完成了自己的逆风翻盘。
复盘这周的时间,居然发现无事可记。周一看《甄嬛传》,周二也是,一直追剧到今天。
回想这周看的二十几集电视剧,从甄嬛入宫选秀女,成了答应,又成了贵人。只能零零散散的想起一些片段。这部剧应该是三刷了,但是剧情已经都忘的差不多 。
我在想是自己的记性不太好,还是因为是视频的缘故,只是在眼前过一遍,并没有在大脑里有深度的加工。
把自己之前曾经看过的小说,像是流水似的在脑海里过了一次。
几年前看的《废都》讲的是一个作家和女性的故事,《我不是潘金莲》讲的一个女人打离婚官司的事,还有《一句顶一万句》,甚至自己最不感兴趣的科幻小说《三体》、《朝闻道》也是可以复述个大概,也还能说出自己的那么一些观点的。
也许真的是视频和文字对人的作用不同。在知乎上搜索了些答案,也许可以做一定的理解。
用相对专业一点的话说就是文字化信息和专业的图像化输入(视频或者短视频)在大脑中的信息流程差异性完全不同,最后产生的作用就会有很大的差异性。
文字化的信息在大脑中的处理流程是:
我们将整个过程描述下,就是下面的这个流程:
1.信息检索:文字类信息被提取后,会激发相应的记忆回路进行检索,一是在大脑之中检索有没有存储和这个文字类信息类似的内容,二是在大脑中检索与这个文字化信息相关的内容。
2.构建知识链:经过检索的信息会和大脑中已存在的知识库或者固有的经验建立链接,构成知识链条或者信息链条。当后续信息进入的时候,这些链条就会被激发出来。
3.产生想象:文字信息在大脑中经过加工,和原有的知识链条链接后会在大脑中构建相应的图像。
4.添加情绪:结合我们大脑中之前对于相关信息的印象或者情绪,将之前构建的图像明晰化。
比如看到“猫”这个字,大脑的运转过程是这样的。
“猫”这个字通过我们的视觉输入系统进入大脑,大脑会对这个字进行相应的检索,我们会得到“猫的相关信息”,随后是关于猫的模糊影响,然后会结合我们之前对猫的印象,在大脑之中产生相应的情绪(喜爱、厌恶、害怕等等),最后在大脑中出现比较清晰的“猫”的影像。
图像化的信息输入则和文字化的信息输入不一样。
短视频属于连贯的图像信息,当信息流通过视觉系统被摄入大脑的时候,直接在大脑中呈现出影像,并没有完全触发大脑的相应检索功能,这样在和文字信息的处理上就有所差异性。
这样看来,看完一本书或者一部影视剧后,印象完全不一样其实是有生理基础的。
如果是学习的话,文字化的信息处理流程比较多,自然印象更深。
而如果是娱乐放松的选择,则可以选择视频形式的作品,这样大脑不需要太多运转可以获得直接体验,也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