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告诉过你,我有大把的时间。
所以我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下一本要读的书,并且还会接着写,这叫什么?读后感吗。
《自杀俱乐部》,我看了几页然后去百度了一下作者。
尼克.霍恩比,英国当代著名作家。
欢呼,跟你说,我只是为了验证这个才百度的,一个发生在英国的故事,作者八成也是英国人才对嘛。
首先我要说,对于欧美小说中的人名我真的记不住,所以看的时候我一般会找一个便签,把出场人物记一下,以防也许几十页以后他(她)再次出现时我却不知道他是谁。
说实话,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四个人,四段故事,四种视角。完全不同的体验,不同于其他故事的平铺直述,通过四个人四种视角的讲述你会得到更多奇特的体验,他们每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其他人心里对他们的看法不断碰撞。而故事背景在不同主角的叙述中不断铺开,从一个大厦顶楼辐射到一个城市。这种感觉就像你喝了一口酒,最初有些暖胃,最后整个身体都暖暖的。当然,是我浅薄了,没有看过类似的书罢了。
当然,不瞒你说,我还没有看完,谁会那么快就看完一本书呢,毕竟我们都是有各自生活工作的人。
也许我还能看的更多些,如果我们主任不是总爱哐当着他的肚子总来安排工作的话。
“萧雨,这个报告你去做一下。”
“萧雨,准备一下会议。”
“萧雨,这个总结上面要的很急。”
你瞧,如果不是这样,我现在可能就知道更多这本小说后面的剧情了。
我在给你说的读书感里尽量不涉及剧透,那样如果你真的想读的话会破坏很多感觉,虽然这么做也会影响我写随笔。
总之,我现在还是期待这四个被命运的天台所聚集在一起的人儿后面会发生什么故事。我在开始读的时候以为整个故事会在一夜之内发生,但是读者就有回忆的味道了。果然人都是喜欢回忆的。
你说,也许人都想过自杀的对吗,也许有各自的理由而搁置了,那么理由是什么呢,自杀的理由和搁置的理由,感觉就像天平的两端在互相角力,计算得失。
哈哈,刚才跟你说的这段话有点像小说里马丁开头的自白了,也许我被他洗脑了也说不定。
更外,这两天我大概就能读完这本书,我在想我到底想要一个坏的结局,还是好的结局。
你看名字也知道主角们想做什么了对吧,《自杀俱乐部》嘛,所以你想他们有一个什么结局呢?
这就是心理学吗,我在描述自己想要什么结局时,先说的“坏的结局“。
另外,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今天我尽量用这种被采访人的感觉和你说话,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第二人称吗?有没有新奇的感觉呢?
“萧雨,过来一下。”
啧,可惜,今天就说到这里吧,改天再聊。
今天给我的绿萝浇了一些水,它会茁壮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