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小能熊三周年的生日大卡片
和小能熊相识的故事
相遇--怀疑
第一次认识小能熊,是因为师兄的推荐。然后我知道了小能熊这个平台,但是当时的自己是没有,怎么仔细去看了解这个平台的。所以它就静静躺在我的公众号里面。与小能熊认识大概在2017年11月份左右,再加上2016年是知识的元年,然后在我与小能熊相遇之前,市面上已经充斥了很多鱼龙混珠的课程,很难辨别真伪。个人也害怕花钱买了课程收获的确实一堆对不起这个价格的知识,我还耗费精力去学习,那更是一笔最大的损失。因为不了解小能熊,所以我也不太肯定说小能熊的质量很好,这个时候,我是怀着怀疑的态度。
相识--小心试探
那时候自己还在读大学,大学的课程并没有让我有所获得,面对着迷茫,面对着自己的无知,心里特别慌,存在着知识焦虑。再加上自己是学生,没有什么钱,虽然如今觉得对于学习的投资是最赚钱的投资,但是当时自己真的觉得贵。所以就想着先购买一个课程学习看看吧,我第一次购买的课程是电脑收纳。虽然这个课程里面只有三节课程,但是我还是没有学完呢。
相知--相见恨晚
然后又没有搭理小能熊了,就这样子过了几个月。我就来到了深圳第一家公司,我记得印象很深刻,我当时是在深圳罗湖区黄贝岭图书馆学习。突然间,我看到了印象笔记的推送,是关于小能熊的时间管理课程,我就看了课程介绍。我第一反应就是哇塞,怎么说的跟我那么像呢,说的就是我目前遇到的问题啊。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时薪,每次总想着一个月的工资还过得去就可以了。因为师兄,我知道了这个概念。因为陈老师,我第一次思考了自己的时薪,还特地计算了一下当时每小时时薪为14块。第一反应就是,觉得好低啊,自己原来一个小时只值14块钱。那天我还专门发了一个朋友圈,问一下我的朋友们,有没有考虑过他们的时薪,还是仅仅只是停留在关注每个月工资的阶段。思考了一下,我想要逃离目前的窘境,我想要改变,我想要提高自己的时薪。所以我就毫不犹豫报名了这个课程。希望自己可以提升自己的时间ROI。
第一次学习系统的课程,什么东西都不会,只是跟着按时作业打卡,课程并没有完全吸收。几天以后,我就在知识海洋的岸边搁浅了,学习落下了,打卡也断了。几次想要往知识海洋里面遨游,多次尝试重新学习课程,但是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最终还是断了学习的计划。
这时候,我还患了一个病,叫做松鼠病,以及它的好朋友知识焦虑也来了。我知道自己的无知,想要奋发上进,然后我就不断购买了一些课程,知识管理、费曼读书、7天番茄集训营、单词力课程、知识内化训练营以及一些零散的课程。很多课程并没有完全吸收消化,就想着现在有团购价耶,赶紧囤起来先。
同时,我在学习上面还出现了瓶颈。我发现我每天都很早起床学习,下班以后也抓紧时间学习,学习到很晚。白天还要上班。觉得时间不够用,没有一些娱乐的时间,精力都快要榨光了。可是最后验收自己学习成果的时候,并没有收获。后面跟师兄沟通了这个问题,他的建议就是‘只学一两个重要的,不断重复,本质回归内心。’如今我觉得师兄的建议和陈老师的观点不谋而合,陈老师一直在强调少而精,不断落地实践,最后形成学习的闭环。
在师兄的建议之下,我重复学习陈老师的时间管理课程。在第20课的时候,陈老师提到未来的两个核心技能是‘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能力,就对应着知识管理课程,因为陈老师这句话,我毫不犹豫的购买了知识管理的课程。为了避免之前的学习问题,这次学习新的课程,每节课我都看上不下5次,听音频不下5次,重复再重复,同时画思维导图。那时候我在老家,只有手机,可以想象一下那个画面,在一个小小的屏幕,不断来回切换两个界面,一个是课程界面一个是lighten。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自己要眼瞎了,怎么那时候这么沉得下心来,来回切换界面。现在只想用电脑画思维导图,手机真的太吃力了。
2018年只剩下3个多月的时间,课程选择上面,少而精,重复学习时间管理课程、知识管理课程。担任教练熊,以教促学。不断落地,完成学习闭环。
相惜--感恩一路前行
8月7日,陈老师发了一篇公众号文章,千熊计划2.0,文章说‘8月12日12点就进入千熊2.0时代,同时一些政策也改了,没有返现了。’我是一枚社会小白,目前也在找工作,没有多余的资金。8月9日晚上,我和我一个好兄弟借了钱,他说把钱借给我以后只剩下几十块钱了,因为他买了一部新的苹果手机。,利用借来的800元,再加上我微信仅剩下的200多,咬咬牙就购买了这个千熊。如今长吁一口气,终于可以和小能熊肩并肩了。因为认可,所以选择结伴而行。同时,赶紧去找工作啊,要还钱了~
8月12日,深圳熊聚,报名参加了。因为我不知道这次熊聚我该和陈老师沟通什么,也不知道陈老师分享会的东西我听不听的懂。本来抱着参加一下,开开眼界就算了。看见群上有很多大咖们,我问师兄,我要准备什么吗?觉得那些熊友都好厉害的样子。后面师兄对我的建议是,你把他的课程内容重复几遍吧,这样子就容易吸收他分享的知识了。参加熊聚前几天,我就在拼命刷课程,很焦虑,因为很多知识,到后面找到自己的节奏,虽然有些课程内容没有看完,但是我觉得跟着自己的学习节奏来就好了。就做了这些准备,我就去参加熊聚了,老师分享会上的内容,课程上面也提到过,所以听起来并不费劲。线下交流也吸收了新的知识。后面和陈老师合影了,很开心,课程里面的老师跑出来啦~
在小能熊的成长与改变
在责任中成长
学习时间管理课程,结束那天,群上有工作人员发了一个信息,问有没有学员想要当下一期的教练熊,我果断报名了。这是我第一次当时间管理教练,因为没有对课程完全吸收,同时也没形成自己固有的一套点评系统,每一次点评要耗时很久,且并没有解决师弟师妹们的问题。就这样僵持了几天,我就没有再去点评作业了。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愧疚的,并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
如今到了与小能熊相惜的阶段,我对教练熊也有了新的定义了。每次点评作业之前,我都会再一次学习这节课的内容,使用费曼笔记,再次整理课程的内容,同时完善之前的思维导图,打卡完以后,再去点评师弟师妹的作业。
担任这次教练熊的第一天,我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点评师弟师妹的作业,同时搭建了一个自己的点评系统以及整理了一个点评话术;第二天,我用了两个番茄的时间,同时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迭代了我的点评系统以及点评话术;第三天,我用一个番茄的时间就可以了。因为小能熊的课程,我学会了凡事搭建sop,并且不断迭代。提升了我的时间ROI;第四天,我对教练熊又有了新的认知,点评作业我觉得就像刷朋友圈一样,关注点是在帮助师弟师妹,而不是那套辞藻堆砌的话术上面;对待师弟师妹就像朋友圈的朋友一样,说人话;今天是第五天了~
所以我觉得教练熊不仅仅是以促教学,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己学会了很多做事的方法,形成一套做事的方法论。
提取信息的能力
以前每天看书的时候,看完一段话,自己内心的对话是,“明白了,原来作者是这个意思。”
现在,看到一些书的内容,会自然而然的反应,“作者讲这么长的一段话,其实可以用一个概念就可以概括了。”然后我就会在那段话旁边标注关键词,以后翻到这里,我只需看见那个关键词,我就明白了这段话的意思了。
同时我重新迭代自己的课程思维导图,我发现自己以前画的思维导图有很多地方逻辑都是错误的,课程知识并没有理解清楚。
自我思考的能力
以前上一些课程,上完课程,就按照老师的要求,根据文本画一个思维导图,同时完成课后的作业。
现在重新上课,对于老师教授的知识点,我会结合实际,思考一下,有没有更适合自己的方式,比如:老师一直建议我们使用kindle阅读,用Clippings.io将阅读笔记导进Anki卡片,方便交通期间不断刷Anki,不断对知识进行巩固。但是在师兄的建议之下,我只需要使用MarginNote这个软件,就可以达到几个工具的效果(kindle、Anki、Xmind)。市面上有很多利器,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同时我还会去反思,为什么陈老师可以做到,80%系统性任务管理呢。为什么我学了课程还是做不到呢?现在我会对比我和陈老师之间,分别是怎么落地实行GTD系统(美国人大卫·艾伦(David Allen)在30多年前发明的GTD,它是英文「Getting Things Done」的首字母缩写。),存在哪些差别。不断学习昨天的课程,我就发现主要是我并没有很好的吸收课程内容,导致落下了三个关键方法,第一个就是没有落实任务体系,第二个就是任务没有设置deadline,第三个就是缺少每日复盘。今天的任务管理,我就设置了deadline。
我未来的学习规划--小能熊终身学习学院
第一个部分就是,学习完小能熊的所有课程,并且完成消化吸收。督促自己按时打卡完成作业,获得所有课程的纪念徽章;
第二个部分就是,担任过每个课程的教练熊,以教促学,为师弟师妹服务。督促自己不仅仅在值班的时候,帮助师弟师妹,非值班时间也去帮助师弟师妹。将师弟师妹当成一面学习的镜子,学习师弟师妹的优秀地方,自我检讨师弟师妹的缺点是不是自己也有。同时也希望获得所有课程的教练证书。
第三部分就是,希望自己的思维有进一步的提升,而不是停留在目前浅显的认知。希望自己可以不断向陈老师的思维层次靠近。
想对陈老师说的话
对于三位大佬,我只认识陈老师,只上过他的课程。其他老师,目前我还没有上过他们的课,希望赶紧把课程学起来,多接触优秀的老师们。
陈老师在知识管理课程第11课写作工作流写了一句话“我也不焦虑,担心今天写一篇文章没人看没人转发点赞,忧愁课程没人买,担心创业失败,担心努力不可积累没有回报,我只知道要回归常识,相信人要靠作品说话,相信最基本的道理:每天睡觉的时候,比早上起来聪明那么一丢丢。只要不是明天就死掉,总会走到终点。”在陈老师这种系统认知的思维方式之下,我相信小能熊一定会越办越好。感谢陈老师,感谢小能熊带领我成长,见证我的成长。同时我也见证了小能熊的成长,三周年生日快乐。
我的小心愿
如果我是那三位幸运儿之中的一位的话,我希望是获得与陈老师远程沟通的一次机会。陈老师在知识管理课程,建立印象笔记体系主题知识库这一节课的时候,陈老师用唯一维度分类,分成工作、学习、生活和兴趣爱好四类笔记本组。我希望可以得到陈老师一些思考方式,陈老师是如何定义这四个维度是自己想要的那些呢?陈老师是如何平衡这四个维度的?我也会根据具体情况,细化问题,让半个小时的交流实现最大化的优势。(注:此个知识点出自知识管理课程第9课主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