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的城市被人称为文化沙漠,夏天到了人们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赶海,撸串和打滚子。
周六参加了一场很不符合城市印象的活动,一千多人聚集在一起听了一场有关图书的分享会,演讲嘉宾的演讲都很精彩,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说到:
“很高兴大家能够来这里分享读书的快乐”.
让我想到了上个月我出差时发生的一件事:
六月份北京接连几天下了大雨,不巧那几天我正好被领导给派到了北京去出差。
为了避免旅途的无聊,特意登机前去书店,打算买一本书看看,上了飞机打发时间。
在我前面排队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大哥,剃个光头带大金链子,和整个书店的气氛有点违和感。
"气质这么接近道上的社会大哥,差不多能买本武侠小说或者故事会吧。"我猜想。
(我这么说真不是贬低武侠小说和故事会,我小时候就喜欢看武侠,我妈那时候就爱看故事会。)
出于好奇我往前看了一眼,发现他买的是白岩松的《白说》。
结账的时候大哥笑着自言自语说:“嗯,这本书不错。”
赶巧上了飞机他就坐在我斜前方,从坐下就开始看书。
飞机晚点了,8点起飞的飞机一直等到九点半还没有动静,周围的人一般都在不耐烦的摆弄手机,要不就是在电话和微信里面不停地抱怨,只有那位大哥还在津津有味的看着书。
他和周围浮躁的气氛格格不入,配上个光头就像是个入定的高僧,大金链子我就自动忽略了。
我自己手里也有一本书,是我一直想看的蔡崇达的《皮囊》,但是觉得周围很吵闹心一直静不下来,就读不进去。
快到十点被飞机很客气的我们全都撵下来了,说北京的天气不宜与降落,让巴士载我们去宾馆,明早一起出发。
坐巴士正巧大哥坐在我旁边,巴士里面很暗他就没有看书,把书放在腿上看着窗外的夜景,我觉得现在看他的眼睛是很有智慧的,那个大光头和粗大的金链子也不是那么显眼了。
到了宾馆因为要两两同性入住标间,我就和那个大哥主动打了个招呼,说咱俩看来都是一个人,要不晚上就一起凑合凑合?
大哥也很痛快,回了房间两个人就唠了起来。
看大哥人很随和,我就打趣的问他:“大哥你看不上去不像是看《白说》这类书籍的人啊?”
大哥也笑了,和我说他是北京人,小时候家里穷,出社会早,自嘲自己就是个“老炮”,倒腾海鲜起家赚了几个钱,年轻的时候也是成天喝酒打牌,过了四十胃口不行了,上医院躺了大半个月,出来以后就不怎么喝酒打牌了,生意也不用他怎么操心,成天自己也挺空虚的。
小时候就喜欢看书,有一次坐飞机的时候在机场随手买了一本书,看了之后就把读书的习惯给捡起来了。
“小时候没机会多读书,到了这个岁数读书也没什么用,我指的是也不能改变我的生活,但是我还是坚持每周起码看一本书,看完了再翻看一遍。
就是为了精神上能够愉悦自己,平时对家人和生意场上的事情也不光是上火急躁,可以再和孩子和朋友谈话时更明确地说出自己的思想,也让自己能心平气和下来。”
明知道读书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但还是选择多读书,他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看的一篇新闻。
所谓的“读书”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字面的理解,要多读一些书增长知识和阅历,还有一层意思是好好学习。
一位四十多岁的电子科技大学保安经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研究生,成当地的名人。很多附近家长都领着孩子来看这位硕士毕业的保安大叔,还合影留念。
但是有记者去采访他的时候他说:
“我也知道不会因为我考上了研究生就会生活变得不一样,甚至连工资也不会涨。都说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但这没有必然的关系,不是说读了书就一定能改变命运,。我们对读书的期望值不应该太高。”
这位大哥其实说的很实在,在他的那个年龄,人生一定也经历了很多坎坷挫折,觉不是二十几岁的那种一腔热血,觉得自己能力不凡一定能打拼出一片天下的青年;也不是人过三十,越来越感觉时间宝贵,变得越来越喜欢和人谈论人生,变得越来越喜欢功利的看这世界。
他读书就是回到了读书最根本的目的,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单纯地为了读书而读书,我想他也很快乐。
我们从小家长就天天耳提面命的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将来出人头地,仿佛只要是读书读好了就能飞黄腾达,改变人生。
不否认有道理,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靠读书改变命运,在我们相对短暂的几十年人生里,假如认定读书不能改变命运了那我们干什么呢?
天天抱怨命运的不公平还是不思考浑浑噩噩的度过每一天?
或许,就算不能改变命运起码可以让我们保持现在的生活。
台湾著名学者刘墉先生说过:"今天也没什么真正的退休,你跟不上,被辞退,或你的单位跟不上,关了门,就是你退休的时候,不是让你退而休息,是让你退而进修。至于那些不能时时进修的人,则可能被永远淘汰。"
我宁愿读书,虽然也许改变不了一个三十多岁老青蛙的命运,但是我可以在吵杂的世界里给自己该来一丝充实和快乐。
文 l 新河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