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8如何调和“选择性接受”和“保持头脑极度开放”?

        有一种看法是,在读书时,我们只能读懂自己已经懂的那部分,而原本就不懂的即便读书时读到了仍然不会懂。这个看法尤其适用于人生道理和社会实践(自然科学的知识不包含在内),因为对于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儿,人们的理解通常都是不可能到位的。我不禁会想,这算不算是人类经过数百万年进化之后形成的一种“选择性接受”的天性呢?

        一般而言,这个认识是被广泛接受的:读书要“选择性地接受”书中的观点,不能盲目地全盘吸收。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个可能与此对立的观点是:“要保持头脑极度开放”。乍一想,这两种看法多少是有点互相冲突的。在心理认知上,“选择性接受”实际上给“不那么开放”提供了某种合理性,它会在不经意间纵容自己去选择性地忽视那些与自己的原有认识相冲突,或者自己在情感上不愿意接受,又或者自己在潜意识中不认同的观点和价值观。

        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的大多行为,都是被“选择性接受”所主导的,而天平的另一端,即“保持头脑极度开放”,反而重量极轻,被习惯性地忽视。

        但是,如果做一点深入地思考,不难发现,“选择性地接受”其实是可以在“要保持头脑极度开放”的前提下实现的。比如开明的唐太宗,不就是以广开言路而又不乏坚决果断而著称的吗?而要实现这两点的有机结合,正如瑞达利欧所言,一个重要的前提是首先需要认识到自己的两大先天性障碍:1. “自我意识障碍”。指你潜意识里的防卫机制,人类行为极容易被“情绪脑”(如杏仁核)所管控,而“理性脑”(如前额叶皮层)极容易被压制;2. 思维盲点障碍。所有人都有思维盲点,即你的思维方式有时会阻碍你准确看待事物。

        一旦意识到人类这两类源自进化的先天性认知障碍,我们就理应有足够的动力去努力做到“保持头脑极度开放”。在瑞达利欧看来,要做到这一点,主要可以通过从两个方面着手:1. 领会并感激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2. 和可信的、愿意表达分歧的人一起审视你的观点。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需要对所有人的意见都保持极度开放,毕竟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你应该花时间和你能找到的最可信的人探讨观点。”(出自《原则》一书)

        可见,在强调要“保持头脑极度开放”时,一个前提条件是,首先需要筛选出谁是可以相信的人?即谁的意见是值得你以开放的头脑进行仔细审视的。这又是一个“选择性接受”的过程。由此可以推知,不存在绝对的“保持头脑极度开放”。我们应该做的,是要在两者之间取得某种合适的平衡,即“有选择性”地对于“值得信赖的人”“保持头脑极度开放”。

        所谓上述矛盾冲突就变成了如何判断“谁是值得信赖的人”?简单粗暴的标准就是各个行业的专家。但其实更好的标准应该是,那些真正多次找到了某类问题的答案的人,那些具有多次成功的实践经验的人,那些已经走通了某条事业或人生道路的前行者。找到ta们,然后以“极度开放的头脑”相其请教,并“选择性接受”ta们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