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牧哥
写下这五个字:乌盟人万岁,我内心有些恐惧,怕被人骂:又替乌盟人吹牛!还万岁?万岁是你区区一个乌兰察布能消受起的?
是啊,“万岁”在中国人的记忆里,除了历史上那些自称“寡人”“朕”的皇帝们被人三呼“万岁”并“万万岁”,就是我们的新中国一代伟人,前者被呼“万岁”是统治的需要,后者被呼“万岁”是人民的自觉。话题有点远了,返回到标题“乌盟人万岁”,这还真有地儿拉起横幅这么广而告之的。
话说二零零几年某日,牧哥被几位朋友邀去包头青山区一个叫“小磨坊”的饭店吃现杀鸡勾肉,饭店的样子像这些年的农家乐,平房平院,火炕火灶,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每个“雅间"窗台外都挂着一条条幅,其中一条就写着“乌盟人万岁″,你说让我这土生土长的“乌盟人"激动不激动,一激动,用手机拍了下来,发微博发博客,直到后来微信普及,我不知道自己用它发了多少遍朋友圈配图。这个激动呀,让我想起那些年有部电视剧《理解万岁》,还有首歌“山青青,水碧碧,高山啊流水觅知音……”,理解万岁呐!这个饭店老板真他老人家会做生意,“乌盟人”为你点一万盘肉勾鸡的赞。
“乌盟人”不容易,改革开放四十年,三十年乌盟民工外出史,后十年的“乌盟”已是日新月异,没人笑话了,也没人鄙视了,乌兰察布市独有的地域区位优势,让乌兰察布市像长出了翅膀,什么“神舟飞船的家”什么“空中三峡、风电之都”什么“中国避暑之城",甚至连山药蛋也利市大好,“薯都”名副其实。向西,呼包鄂金三角吃肉,乌兰察布也能啃上骨头;往东,乌大张经济圈唱戏,乌兰察布是主角儿。往大了说,乌兰察布的投资环境优势让大数据“云谷"落地;往远了说,中欧班列从家门口走过,参与“一带一路″的全球贸易是铁板钉钉的事儿;往近了说,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条高铁正是途经乌兰察布,融入“京津冀经济圈”并不是神话,一小时去首都吃碗炸酱面再回来上班更不是传奇,小岳岳的“五环之歌"眼看要改唱“啊啊啊,五环,打个盹儿就到了八环,八环吃了早点,十环集宁买副皮手套”。
有人说,你又吹,你又吹,吹破天,“乌盟人"当年也被叫做“澳门人”。是啊,曾几何时,正是有位作家写出《河南人惹谁了》时,“乌盟人”也不知道惹下了谁?外出打工的“乌盟人"建筑工地上被嘲笑,服务场所被欺辱,找工作被拒,找对象被对象家人奚落……咋了么?咋了么?我们中华民族不是被称做“礼仪之帮”么?曾有人亲口对我说:“你们“‘乌盟人’”不仅是澳门(撬门)人,还是台湾(抬完)人″。初听此话时,我愤怒异常,但后来我一次次在饭局、活动上遭遇到类似话语,我自卑了,因为我的故乡那时穷呀,真穷,不然能走出那么多打工人,举家举村,九十年代末,呼和浩特一家村被称做“乌盟村",北京出名的民工村不仅有浙江村”还有以卓资县印堂村人多而被称做的“印堂村”,那时候,“乌盟”民工遍地开花,干啥的都有:桥头(揽活儿地方)、建筑工地、饭馆……他或她吃苦耐劳,经风历雨,租住下房、干着最赃最累的活儿。
“乌盟人”因为穷,背井离乡; 因为穷,他们中的一些人小偷小摸,在自媒体人王成海的一篇文章中,他写道:“”当他们给我讲这个问题("乌盟人”的问题)的时候,我完全是以听笑话的心态去欣赏的: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时候,在包头有一段时间夜里盗窃案层出不穷,居民们防不胜防,因为乌盟人在那里打工的很多,当地人就怀疑是乌盟人作案,后来破了几起案件,果然犯罪嫌疑人以乌盟人居多,于是当地人越来越害怕和防范起了乌盟人,为了羞辱乌盟人,有人别出心裁地给乌盟人送了两个绰号——“澳(撬)门人”“台湾(抬完)人”。以表示他们当地居民对我们乌盟人中间这些窃贼的痛恨。听了同事们的讲述,我觉得这些东西还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比较符合真实情况。但再听下去,就感觉越来越像虚构的故事啦。他们说包头有一户居民,是很早之前由乌盟迁移过去的,人家骨子里已经自认为是包头人了,在一段时间里他和他的邻居家夜里也经常被盗,他殚精竭虑,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万全之策,就在自己家的外面,用一块木板作了醒目的标记,上面写着:“我也是澳门人,求你们不要把我的东西‘台湾’。 ” 第二天,果然邻居家又被盗窃一空,他家却安然无恙。大约上面这两则笑话就是乌盟人被“抹黑”的最初由来吧?随着这些以讹传讹谣言的进一步扩散,在一些不了解乌盟人的局外人眼里,所有的乌盟人似乎都变成了天生的“贼”。”王成海的述说是真实的,甚至还有“乌贼”的说法,作家宋阿男就曾在《鹿鸣》发表过一篇小说《乌贼传说》,虽然讲的是“乌盟人”的正面故事,但他的标题让我记忆犹新。
穷字,在汉语里有“穷则生变”“穷凶极恶”的成语,民间俗语里还有“人穷志短”″穷汉阎王”等等说法。那时的“乌盟”,在上面王成海的文字里是这样描述的:“我们乌盟地区……人口又多,祖祖辈辈一直靠天吃饭,年景也常是十年九旱,所以好多时候给外部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穷”。……经过多年的拼搏,大部分靠自己的辛劳和汗水,智慧和耐力,过的生活远远超越了以往的农村,有的甚至达到了小康富裕的地步,但也有一些平时就好吃懒坐不想卖苦力者,干别的一无知识二无本钱,最后走向盗窃甚至抢劫,这都是实实在在的事。”
王成海因此分析说:"人生存就需要生存的物质保障,缺少了这些生存的必备条件,人就会偷盗叼抢,甚至铤而走险。直到现在估计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的人都还知道“萨托二县出土匪”这句话吧?这句话大概最初产生于解放前,至少距现在有七八十年了,可正是因为受这句话长时间的影响,这两个地方的人一直以来就给外界以蛮横,不讲理,甚至动辄杀人放火的凶恶印象,用我们当地的话讲就是“灰”,可人们只注意了这句话字面里的“土匪”二字,从未看到当初土匪产生的真正原因,它的背后其实还是那个字“穷”。一个“穷”使一个地方近百年来还蒙受着外界的歧视甚至是鄙视。”
当“乌盟人”的标签被认定后,许多“乌盟人”感到委屈、不平、不甘。我曾利用我那时在报社做记者的身份,拨通当时乌兰察布盟盟委书记韩振祥的电话,向他诉说我的委屈;包头一位乌盟籍女士开办的打工子弟学校,免费收纳乌盟籍民工子女入学,著名的“维权破冰”人士邓成和给乌盟民工讨要工资,首府一家报纸连续几期刊发以“为乌盟人正名"为策划由头的整版报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乌盟人通过“勤劳、吃苦、忍耐和厚道”,终于正名了,如今,有人说“乌盟人“是“中国的犹太人”,“内蒙古的温州人”。“乌盟人”足迹踏过的大江南北,无处不显现他们中的英才,在各行各业出人头地。
本文写到此,《乌兰察布日报》公众号发出一篇文章,标题大意是“乌兰察布又要上央视了”,着急去看,就此结束此文,末了,写上一句:乌盟人万岁。
乌盟人万岁!
附:乌兰察布沿革
乌兰察布位于长城以北农牧过渡带上,历史上就是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汇交融的地区。战国时,乌兰察布的大部分地区是赵国和匈奴的领地。秦并六国后,在原来赵国的地域设置了云中、代郡、雁门三郡。秦亡后,匈奴占据了这里的大部分地区,并于西汉时在今天的四子王旗境内建立了中部单于庭。北魏前夕,乌兰察布的大部分地区为拓跋鲜卑所据有。隋唐时,为突厥和隋唐交替管辖。宋、元、明、清历代,这里都有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先后有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元代在今集宁区建立了集宁路,成为集宁一名的由来。
乌兰察布盟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由先后归附清廷的蒙古四部六旗,即:四子部落一旗、茂明安部落一旗、喀尔喀右翼部落一旗(俗称达尔罕贝勒旗)、乌拉特部落三旗(前、中、后三公旗)首次会盟于四子王旗境内乌兰察布地方,盖其地有河,名乌兰察布,因以河名呼其地,以地名呼其盟,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康熙十四年(1675年)察哈尔部右翼四旗进入今乌兰察布东部地区。大体分布在今商都、兴和、丰镇、集宁、凉城、卓资、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和河北省的尚义县(部分)区域之内。
明清时期,乌兰察布地区是内地与内外蒙古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集宁历来为塞外战略要地和交通孔道,是联系北京、宣化、大同等地的枢纽,历史上就是中原内地对蒙古草原贸易的重要集散地,是草原丝路的重要节点。清时,清廷还在这一区域设有多处王公牧场和专供皇室肉食的内务府牧场,分布有内务府的大马群和牛羊群。
民国3年(1914年),乌兰察布盟六旗属绥远特别行政区管辖。民国17年(1928年)9月17日国民党南京政府将察哈尔、绥远等特别行政区改为行省后,乌兰察布盟仍属绥远省管辖,并将原察哈尔特别行政区管辖的丰镇、凉城、兴和、陶林、集宁五县划归绥远省。同一块土地上的察哈尔右翼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仍属察哈尔省管辖。民国26年(1937年)10月27日,在日伪策划下,伪蒙疆巴彦塔拉盟公署在归绥(今呼和浩特市)成立,辖厚和、包头二市和武川、固阳、陶林、凉城、丰镇、集宁、兴和、萨拉齐、托克托、清水河、和林格尔、归绥12县和土默特、察哈尔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5旗。民国29年(1940年),在希拉穆仁(召河)建立了席力图旗,归属乌兰察布盟。民国34年(1945年)撤销席力图旗,划入土默特旗。
1949年9月19日,随着绥远省和平解放,今乌兰察布区域全部得到解放。1950年4月1日,乌兰察布盟人民自治政府成立,盟府设在乌兰花(后迁至包头市区及固阳县),辖四子王旗、达尔罕旗、茂明安旗、乌拉特西公旗、中公旗和东公旗。1950年8月11日,乌兰察布盟人民自治政府改称为“乌兰察布盟自治区人民政府”。1952年10月,乌兰察布盟所辖乌拉特中公(中)旗与乌拉特东公(后)旗合并组成乌拉特中后联合旗;达尔罕旗与茂明安旗合并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1954年,希拉穆仁(召河)由土默特划归达茂联合旗。1954年3月5日,绥远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合并,撤销绥远省建制,乌兰察布盟自治区人民政府改为“乌兰察布盟人民政府”,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所辖旗(县)不变。同时,集宁专员公署改为平地泉行政区人民政府。撤销中心旗、正黄旗、镶蓝镶红联合旗与陶林县建制。正黄旗改为察哈尔右翼前旗;镶蓝镶红联合旗与陶林县改为察哈尔右翼中旗;中心旗改为察哈尔右翼后旗。1955年9月,乌兰察布盟人民政府又易名为“乌兰察布盟人民委员会”。1956年3月,撤销平地泉镇,改为集宁市(县级)。1958年3月10日,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划归巴彦淖尔盟。同年4月2日,平地泉行政区建制撤销。所辖旗县市正式划归乌兰察布盟。乌兰察布盟人民委员会(政府)改为乌兰察布盟行政公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构。盟行署驻地由固阳县迁至集宁市,共辖旗县市18个,即:集宁市、四子王旗、达茂联合旗、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土默特旗、萨拉齐县、丰镇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县、凉城县、兴和县、卓资县、武川县、武东县、固阳县。5月,萨拉齐县撤销,划归土默特旗。武东县撤销,分别划归四子王旗、察右中旗、卓资县。固阳县和白云鄂博矿区划归包头市。1960年2月1日,土默特旗划归呼和浩特市。1962年3月31日,河北省所辖的商都县划归乌兰察布盟。1963年2月21日,呼和浩特所辖的土默特旗和包头市所辖的固阳县,再次划归乌兰察布盟。1966年1月1日,土默特旗分设土默特左旗和土默特右旗,土默特旗建制同时撤销。1969年11月,苏尼特右旗、化德县、二连浩特市由锡林郭勒盟划归乌兰察布盟。1971年7月,土默特右旗、固阳县,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分别划归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1980年5月,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市划回锡林郭勒盟。1990年11月15日,撤销丰镇县,设立丰镇市。1995年12月,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划归呼和浩特市。1996年1月,武川县、达茂联合旗分别划归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200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乌兰察布盟正式撤盟设市。
乌兰察布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丰富。在这里,出土过具有重大考古价值的新旧石器遗址;留下了具有草原文化特色的乌兰察布岩画;留有距今900余年仍保存完好的契丹女尸;有拓跋珪、窝阔台、康熙等帝王活动的遗迹;还有解放战争时期“军调”三人谈判小组代表驻地(集宁桥西)、老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等。
目前,乌兰察布市下辖集宁区、丰镇市、四子王旗、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凉城县、卓资县、兴和县、商都县、化德县,共1区1市4旗5县。(来自乌兰察布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