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两个半圣人之一,他开宗立派有一门自己的学说,那就是王阳明心学,在王阳明心学里面最主要的也可能就是知行合一,而这个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呢?
知与行又是什么关系呢?先来说这个知吧,这个知是什么?在龙场悟道那时王阳明其实也已经悟出来了,我们日思夜想的圣人在哪里?圣人就在我们这里,圣人就在每个人的心中,你根本不需要外求。良知自在人心中。也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所有的东西都是“吾性自足”的,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发现。也就是我们心中的良知,这个只不是外在的,不是你格出来的道理,他不是道理,它就是你内心的良知,而王阳明也是如此,他靠着自己的良知做,不看外在,即使有死的后果,就比八虎之乱,他当时知道这肯定行不通,自己很有可能会搭上性命,而他还是去干了,他不为自己为天下苍生,也就是他内心的良知,还有宁王叛乱,他也是奋不顾身地冲了回去,这个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而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当中也是看破了这一点之后,他做得选择才是如此果断,王阳明自己也说我做事不需要任何担忧了,你想一下,当你一心一意,心无杂念做一个事的时候。那的时候一定会把它做好。我只需要凭良知去做事就行。我心中有什么想法,只要我念念处处好好地做事,不要有任何杂念,不要有私心,你这件事就一定会被做好。
不过这还有弊端,那就是如果这个人把自己的习气当做是良知。就是他会以为这是从我的心来的,我是按照这个心来做的,那有什么不对呢?就好像我们很多人讲的,为什么不能够做自己呢?你就说出来好啦。你觉得自己过得非常洒脱,但实际上你伤害了很多其他的人,你的那个其实并不是遵从良知而来,而是一种欲望。这个知当中要去想你对这个世界有什么好处。而这也是在致良知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也就是自我的私欲。大多数人之所以不能克服自己的弱点,就是因为在不良的意念发动时,没有痛下克己之功,就比如抽烟喝酒,你只要这个念放不下最终一定会以失败收场,即使成功,你以后也一定是会再拾起来重犯的。而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不要被虚化了,当一个人他真知以后觉得这一切事物都不重要,重要的就是我的心看待这个东西的方法,那就完蛋了,一墙之隔就是两派,也就是道家,走入玄学,变成虚玄而荡。所以这两者之间是特别难以把握的,所以也一定要把它控制住。等你想好以后也就是你真知以后你才能够真行,也就是知是行之始。
而如果你单单去知,行吗?一定是不行的,别忘了后面还有一句就是行是知之成,你会发现我们很容易就滑入一个错误的方向,甚至还沾沾自喜,就是那些一直学一直学,谁知道学的都是错的,而有的人他理解是对的,但是就是觉得自己在静坐当中坐得觉得好牛,当你执迷于这个东西的时候,就不行了,就是你一天到晚一味地求静,只是一些空的东西,你不干事儿就不行。
而知和行他是不可以分割的,就比如你怎么知道你是真呢,那就必须需要用行动来去实践,直到做完的那一刻,你才能知道你有没有真的知。如果不是真知是自己的一己私欲的话那可能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正如《大学》里所说的:“如好好色,如恶恶臭”。阳明先生说:“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你看见了一朵很漂亮的花,觉得她美,这就是知,随即动了一念喜欢之心,这就是行。你闻到一股臭味,觉得它臭,这就是知,随即动了一念厌恶之心,这就是行。也就是说,人的一切起心都是知,也都是行。换一句话来说知是内在的行动,行就是外化的观念。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知和行其实同为一个心体的两种方饰,所以在阳明先生那里,根本找不到一个没有行动的“知",也找不到一个没有观念的"行"。而知和行本身就是一体的,我们平常其实理解的是什么?其实我们真的理解,就是,你知道这个事的道理,然后你去行,就比如说你这都嫌不好,然后你就不去吸烟,但其实知行的本来就是一体的,你意识到这个抽烟不好就是行,你不去抽烟是在去精进他。
在阳明哲学中,真正的知,里面必然包含了行,真正的行,里面必然也包含了知的,而阳明先生洞悉了这看似微小的一个问题,最终想出了突破自我的最有力的武器——知行合一。要人在一念发动处下功夫,将不好的念头扼杀于萌芽之时。将好的念头芽于土壤当中。
而这个精进这件事儿也是要去的,以前就有这么一个故事,三个年轻人去捕蛇,因为蛇胆和蛇心都是很好的药材,为了赚钱嘛。
第一个年轻人甲在村里住了一天,第二天清晨便收拾行装上山捕蛇,但是几天过去了,他都没有回来,他不懂得蛇的习性,在山里乱窜,惊扰灵蛇;而他又不懂如何捉蛇,最终被蛇咬死了。
第二个年轻人乙心中担心害怕,总在考虑要不要去山里捉蛇,整日惶惶恐恐游于村子与大山之间,到最后没捕到一条蛇。
第三个年轻人丙则考虑了如何找蛇穴、捕蛇、解毒等,并经常向村里人讨教捕蛇的技术,学习制作解毒的药剂,准备充分后,他便带着工具上山了。七天过去了,大家都以为他已经丧命,可是年轻人竟然背着沉重的箩筐回到了村里。他捕到了上百只灵蛇,赚了很多银两,之后还做起了药材生意。,
这三个人三个年轻人一起捕蛇,一个毫不考虑、鲁莽行动,一个思来想去、迟迟不动,一个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付诸行动。他们都知道我捕蛇危险,唯一不同的就是他们最后的精进,你决定了他们成功与否,三个人对待思与行的不同态度,也决定了不同的结局。所以最后这个精进它也是很重要的。
而其实在生活中我也要做到这样,就比如说我的学习吧,我看别人学习很好,我知道学习好他是好的,我平常就没有去做到这个精进,我每次就是很垃挎那样的,而我也要去做到这个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