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复杂,但高效:用Notion,Obsidian,苹果工具打造极简高效成长体系》

这篇文章是送给那些在个人目标管理和项目管理方面想要提高的入门者。里面主要介绍了如何利用Notion和Obsidian来搭建目标体系,此体系的核心是用最小的注意力建立以输出为目的的工作流,笔者称之为极简工作流。

下文将详细介绍建立极简工作流的设计理念和具体的操作步骤。提前透露一下,Notion的部分可以直接复制,而Obsidian则需要自己动手(具体的代码和格式都会发出来),所以不用担心,可以继续观看。

介绍工作流应用到的理念和工具

工具:Notion,Obsidian,苹果日历,提醒事项,备忘录。

理念:借鉴卢曼卡片盒笔记法,以知识整理为核心;结合防弹笔记法,以项目输出为导向;并融入高效能人士执行力4原则的核心理论。(不懂的可以自行学习)

Notion项目输出流程管理项目设计理念基于高效人士执行力4原则。Obsidian用于整理学习知识,且必须有项目承接。Notion完成的项目总结也要沉淀到Obsidian上,形成一个项目闭环,这样的知识才有价值。设计理论结合了卢曼卡片盒笔记法和防弹笔记法。

手机和电脑自带的日历、提醒事项、备忘录,作为Notion的任务管理可视化、时间管理、精力分配的工具,实时监控自己的目标和执行力。从而利用这些工具达成目标,且不花费太多的时间成本在软件使用上。经过实际测试,Obsidian每日集中时间使用30分钟,Notion平均3天查看和更新一次,每次30分钟,日历等这些每日使用零散时间20分钟以内。

Obsidian搭建

即使没有代码基础也没关系,没有qiang(注:可能是指“翻墙”软件的限制)的话,可以网络上搜寻对应插件安装包。

需要插件:

1. Calendar:用于日记、周记模板化,节省时间。

2. Colored Tags Wrangler:用于标签颜色区分(整套输入-输出都是标签承接关联)。

3. Templater:文字模板节省时间。

4. Dataview:代码语言(这个是后续需要学习的内容)。

 第一步:卢曼笔记法

1. 创建3个文件夹目录:思考笔记目录、文献笔记目录、Templates目录。

2. Templates目录创建两个模板笔记文本,分别是思考笔记模板和文献笔记模板。

3. 打开插件Templates设置,设置Template folder location为Templates,并添加对应笔记和模板组合。

第二步:防弹笔记法

防弹笔记法是台湾Esor创立的,核心观念是笔记知识技能要为项目服务。做笔记不是为了记录而记录,而是为了输出。自己非常认可他的观念,所以在整个工作流的设计中,都会以输出项目为目的。

备注:怎么将文献笔记转化为思考笔记?我使用两个方法:

- 方法一:名称标记法。比如文献笔记名称:学习卢曼笔记法1;思考笔记名称:学习卢曼笔记法1.1,名称顺延。(优势是简单快速,劣势是后期可能会混乱。)

- 方法二:标签系统。文献笔记标签格式#领域/知识或技能,思考笔记标签格式#领域/具体行动和知识。比如文献笔记名称:学习卢曼笔记法1的标签是#🏦Professional/技能;思考笔记名称:学习卢曼笔记法1.1的标签#🏦Professional/搭建知识库。

为什么要用Obsidian做内容管理?

1. 文件本地保存,安全可靠。

2. 知识图谱更酷一点!

 第三步:简单美化

用Colored Tags Wrangler插件给标签添加颜色,以便区分每个领域。还可以和Notion/Mac日历和提醒的标签同步,便于管理。在设计时加入一些emoji更有乐趣,比如我的领域是4个:💪🏼Healthy;🏦Professional;🦸♂️Personal;👥Social。

Notion的搭建:

无需代码,仅需Notion账号,复制粘贴模板即可

不得不承认,搭建复杂的工作流对我来说确实是个挑战,我的能力还不足以应对那些高度定制化的设置。同时,我也发现使用别人的工作流往往因为过于复杂或重点不符而难以实际应用。因此,我决定根据自己的项目目标任务来搭建一个适合自己的Notion工作流。

第一部分:目标设定

我遵循《高效人士行动力4原则》,明确重要目标,并设定指引指标、计分卡和定期反馈机制。我希望将大部分精力(理想比例为80%)集中在少数重要目标上,而不是被繁琐的日常工作所牵绊。指引指标是整个逻辑的核心,它类似于OKR,但并非简单的任务列表,而是对每个项目目标的量化预期。这套逻辑不仅适用于公司管理,也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虽然刚开始使用时感到有些烧脑,但这也是我训练自己、升级思考体系的过程。

第二部分:任务配置

在Notion中,我为每个目标配置了不同的任务时间和完成标准。利用Notion的项目和任务管理功能,我可以轻松实现数据和信息的联动,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操作时间。

第三部分:总结与沉淀

每个项目无论成功与否,我都会进行总结。总结的内容会被我沉淀到Obsidian思考笔记中,与Notion形成闭环。通过项目名称和链接,我可以轻松地在两个平台之间切换和联动,实现信息的无缝对接。

总结

不执迷于软件的使用,而是项目建立-完成的过程收获,在设计的过程中一直在对抗自己的想要更多流程,但是最终还是以输出和结果导向,Notion1个项目计划使用时间5-10分钟。区分开日常任务还是重要任务,不要被琐碎的事情影响到重要不紧急的事情,避免掉入忙碌陷阱。

---

苹果日历、提醒事项、备忘录与Notion、Obsidian的联动管理

苹果自带的日历、提醒事项和备忘录三款软件,为个人时间和任务管理提供了直观且便捷的工具。由于手机和电脑等设备随时伴随左右,加之iCloud能实现实时同步,无论是手机、平板还是电脑,都能无缝衔接。此外,通过手机的屏幕使用时间功能,还能有效限制App的使用,从而避免时间浪费。


在使用这些工具一段时间后,我深刻感受到时间的宝贵与紧迫,当然,这也可能只是种错觉。不过,我确实变得更加有目标感了。目前遇到的挑战是,任务与目标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这是我后续需要努力提升的地方。面对繁多的事务和有限的时间,我采取了以下策略来应对:

首先,我根据Notion上的目标,为提醒事项设置了Daily和Major两个标签。带有Major标签的任务优先级最高,而Daily则作为日常任务,不特别勾选优先级。这样,在查看待办事项时,我就能迅速分辨出哪些任务需要优先处理。

其次,我结合了Notion和Obsidian中的四个领域(健康、职业、个人、社交)以及两个时间管理维度(日常生活与休闲时间),这样能清晰地追踪自己一天的时间都花在了哪里。

再者,我为提醒事项中的任务预估了完成时间,并设置了特定的符号来表示(如🌲代表60分钟,🌿代表45分钟,🌱代表30分钟)。这样做能让我对时间的规划更有颗粒度,虽然有时我会忘记这个习惯,但它在帮助我更好地管理时间方面确实起到了作用。

至于备忘录,我目前主要将其用作快速记录的工具,比如记录灵感等。不过,我仍然更喜欢用笔在纸上自由书写和思考。因此,对我来说,备忘录的使用感受有些鸡肋,就像是思想的出租车,虽然方便但并非必需。(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感受,或者你有更好的使用备忘录的方法,欢迎与我交流。我的一个卡点是记录不方便,如果你有好的建议或技巧,也请不吝赐教。)

一个完成的项目或者知识闭环

---

最后的话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写这个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记录、锻炼、输出还是满足虚荣心?我的初衷是让10岁的小孩也能看明白,这才是自己真的收获了以上所有知识和技能。所以,我也有两个指引指标:一是浏览量能达到100次(欢迎转发);二是如果有人因为我的内容有了新的思考和改变,哪怕只有一个人,我也会非常满足;三是如果有人能因为这篇文章进行知识付费,需要了解更加详细的系统和逻辑,那更能证明内容的含金量,哪怕只有1块钱。

所有内容的详情都里面【腾讯文档】极简工作流(共享版)

https://docs.qq.com/doc/DUURSRHJTZlNzdlZV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