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雅之琦缘书店借来《追风筝的人》。
作者是卡勒德.胡赛尼,阿富汗裔作家,这是他的第一本小说。书中有阿富汗的历史,阿富汗的人文,阿富汗的战争,阿富汗的信仰。这是我第一次读有关阿富汗这个国家的小说,觉得很是新鲜,也很忧伤。阿富汗,在战乱和贫穷的面纱后面有着迷人的民情风貌。
胡赛尼是讲故事的高手。高在故事里细节的感人,情节的跌宕,人物的深邃,心灵的震颤。整部小说,像是一部飞扬在空中的风筝,时而静远,时而高扬,时而盘旋,时而跌落。悬念与冲突适时地呈现,自然又令人惊诧。所有的安排都像连接风筝的那根线,主宰着风筝可控而不羁的命运。
小说的主线是两个身世不同的少年,富家少爷阿米尔,仆人的儿子哈桑。生在不同的家庭,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但这不同的命运中纠缠着几辈人的牵连。
饱经战火摧残的阿富汗,种族和宗教的自我本位主义下,政权交替的动荡,践踏生命已经变得易如反掌。家庭与国家,爱与憎,离别与牵挂,背叛与救赎,个人命运的悲喜与国家民族的沉浮,在书中每每轻叩我的心房,令我无比的震动。
阿米尔少爷那爱哭的双眼,滴落的泪痕源于他从出生起就失去了难产而亡的母亲。他优柔软弱的性格与父亲截然相反,令父亲对他失望又冷漠。他童年的玩伴就是甘愿为他做一切的哈桑,那个仆人的孩子;那个聚精会神听他讲故事的忠实听众;那个当他遭拉塞夫嘻怒受危时坚韧不惧挺身而出的少年;那个即使知道被陷害的真相,也默默独自隐忍的哈扎拉人。
然而他并未把哈桑当作真正的朋友。他厌腻哈桑的唯命是从,也嫉妒父亲对哈桑无由的关心和赞赏。哈桑第一次对他写的故事提出质疑时,阿米尔的耳边响起:他懂得什么,这个哈扎拉文盲?他一辈子只配在厨房里打杂。他胆敢批评我?
阿米尔骨子里是瞧不上哈桑的。他从未真心为哈桑做过什么。他为了找回在父亲跟前的宠爱,和哈桑一起参加了放风筝大赛,并且取得了冠军。哈桑为了追回那只风筝,途遇曾经被他用弹弓吓跑的滋事少年阿塞夫。这一次哈桑手无寸铁,寡不敌众,被阿塞夫伙同他人鸡奸了。而阿米尔少爷就在几步之外默不作声,流着泪跑开了。与其说阿米尔懦弱,不如说他根本没有把哈桑放在心上,或者说他是个极端自私的人。
然而阿米尔不是没有愧疚感的。他无颜见哈桑,甚至为了赶走哈桑,他向爸爸提议换掉家里的仆人。然而他爸爸激烈的反应和拒绝令他计划失败。于是他把爸爸送他的生日礼物--手表和一些现金藏在哈桑屋里的毛毯下,栽赃哈桑偷盗。因为爸爸曾经告诉他偷盗是最大的恶,是其他所有恶的起源,是他爸爸最不能容忍的事情。然而爸爸竟然原谅哈桑,坚持让他们留下,还说哈桑属于这里,是他们的家人。只是哈桑的爸爸执意离开,不再续留。
从此他再也没有见过哈桑。战争的炮火洗礼着阿富汗。阿米尔和父亲逃亡去了美国。他在那里读书,结婚,成为作家。然而哈桑是他挥不去的记忆,剪不断的愧疚。也许距离让他更加真切地看到他与哈桑之间的牵连。无论阿米尔像风筝一样飞得多高,飘得多远,逃得多长时间,命运就像风筝的那根线,时时牵拽着他。
幼时和阿米尔宛若朋友的长辈拉辛汗来电让他回阿富汗,重新做一回好人。阿米尔重返阿富汗,此时他的国家已满目苍夷,物是人非。他得知了知哈桑的身世,哈桑的家庭状况。他才知晓在他儿时,种种谎言,秘密与背叛就已经开始轮回。而哈桑已经在看管他们家老宅时死于塔利班的人的枪口下了。命运轮回,阿米尔历尽艰辛从塔利班阿塞夫手里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他收养了他,把他带回美国。尽管索拉博沉默寡言,不愿与任何人沟通,但小说的最后一幕是阿米尔带着索拉博放风筝,追风筝,开启了他和索拉博新的生活。
小说中“风筝”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友情、亲情与爱情,它也象征着真诚、勇敢和希望。对阿米尔而言,童年时的那次追风筝,他的自私,无能与怯懦伤害了哈桑,他对友情的背叛和抽离使得他丧失了自己最美好的心。而他寻找救赎的历程一直伴随着他的生命。追风筝成为了阿米尔成长史中的纪念和仪式。即使命运多桀,那飞扬舞动的风筝就是希望与梦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