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花令里读诗词》days2--北宋·张耒《夏日三首·其一》

夏日三首·其一

北宋·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1],

檐牙燕雀已生成[2]。

蝶衣晒粉花枝舞,

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3],

嘈嘈虚枕纳溪声[4]。

久斑两鬓如霜雪,

直欲樵渔过此生。

图片发自简书App

注释:

[1]江村:村镇。

[2]檐牙:古时房屋屋檐间伸出的互相勾连的部分,因形状像牙齿,故有此称。诗中指屋檐下。

[3]落落:稀疏的样子。

[4]嘈嘈:杂乱的声音。

《夏日三首》是张耒罢官后闲居乡里时所作,本篇为其中之一。

全诗的诗眼在于一个“清”字,前三联着力描写了乡村环境的清爽、清幽、清趣:在白日长长、炎热难熬的夏季,身居乡村的诗人却觉得那热风、炎日都是“清”的。远离了红尘繁华、官场忙碌的他,终于静下心来闲看那屋檐上的小燕雀,花枝上翩然起舞的蝴蝶,屋角悠然织网的蜘蛛……而夜里,他伴着帘上疏疏落落的月光,听溪水嘈嘈,恬然入梦……一切是那么清净、安宁,所以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只愿能做一个樵夫或渔翁,在乡间安度晚年!

诗人采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用燕雀等动态事物来烘托乡村的恬静,就连月影、溪声也用“邀”“纳”两字,化无情为有情,化无形为有形。通过这些精妙的意象撷取,以及精巧的炼字,田园生活的清闲自在仿若历历在目,而诗人心境的清闲自在也跃然于字里行间。

古诗文中经常采用以动写静的写法,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蝉则千转不停,猿则百叫无绝”、“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动静衬托,因为有清晰的声音,愈发显得静谧。

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水以人的情态,我想到了杜甫《望岳》中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还有他的《春望》里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对了,还有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的“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古诗词中化无情为有情,化无形为有形,让诗味更浓。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是全诗的中心句,表达了诗人对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读到此处,我想到了田园诗人陶渊明,他们都渴望过一种闲适恬淡的生活,而这种生活正是被世俗所累的很多人内心深处的渴望。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张耒《夏日》原诗、注释、翻译、赏析 【原诗】:夏日①【宋】 张耒长夏江村②风日清,檐牙③燕雀已生成④。蝶衣⑤晒粉⑥...
    xcy无名阅读 380评论 0 0
  •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u011363981/article/details/7801...
    小曼blog阅读 1,107评论 0 5
  • 洛带着稚在租屋周围逛了一大圈,洛走路时有点颠儿颠儿的,看上去是在想什么高兴的事情,她平时穿高跟鞋走路可不是这样。 ...
    江户川糯米乱步阅读 17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