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在玉蝉和玉鱼前面加上“棺椁里的”。标题党,我做不来。往下看,美好会多过于恐怖。
我喜欢看各种博物馆,尤为喜欢高古玉。参观之后,整理古玉资料时,感动于从史前到东汉,我们的先人对世界的探索,每一步都带有无限的盼望和重生的渴望。玉蝉和玉鱼就是其中的代表。
先说说玉蝉。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到末期的石家河文化时期,玉蝉的数量几乎是激增的。在良渚文化阶段只有少量出土,但石家河文化阶段,玉蝉的形态复杂,趋于写实,代表史前时期玉蝉制作的最高水平。商周时期也是玉蝉大量出现的阶段,造型简单而朴拙,尽显夸张,尤其是玉蝉的眼睛大而圆,与同期的青铜礼器风格相似。商周时期对玉蝉的喜爱,将其转变成纹饰,雕琢于玉琮或者柄形器上。春秋战国时期可谓是玉蝉发展的衰落期,但却是西汉玉蝉造型的发端,直至两汉期间玉蝉的汉八刀工艺,成为绝唱。不管后世怎样仿制,都不再现曾经的韵味。这期间,玉蝉形制不论怎样变化,直条型、宽扁形或者圆雕,用于佩戴是一方面,更多用做葬玉,陪伴在墓主人手边或含在嘴里,寓意着羽化成仙,金蝉脱壳,重生来世。从这点来说,玉蝉的社会功用要远远高过于明清之后民间佩戴的意义。这就是在两汉之前出土的玉器里,我们对玉蝉的解读,透过玉蝉硬朗的线条,还有美丽的大眼睛,感受到某种意义上生命的延续。
�另一个是玉鱼。在西周时期,玉鱼的数量也是明显高过于商代。玉鱼为什么会多出现在棺内,尤其是大量玉鱼出现在棺材上面的二层台上?因为鱼善于繁殖,古时将其作为生殖力的象征。玉鱼的主要作用是荒帷的坠子,是因为鱼具有灵魂领路,导魂升天的作用。将玉鱼放置于荒帷上,代表了往生重生的寓意。
明器的品种还有很多,两汉的厚葬之风为盗墓者留下丰厚资材。玉蝉和玉鱼作为王玉(只有王侯能佩戴玉器)是陪葬品里很小的一类,到宋元之后玉蝉玉鱼基本为民俗意味的寓意,比如一鸣惊人,鱼跃龙门等。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四书五经,棺椁内才是真正的承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