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证乃因误服温补热药,导致阳明热炽因足阳明之别络入脑、头面,手阳明经人齿龈,故见牙齿、头面诸症。
方中黄连、升麻泻火解毒,升麻兼为阳明引经之药,生地、丹皮凉血清热,当归和血止痛。
清胃散
【来源】《脾胃论》卷下、《兰室秘藏》卷中口齿咽喉门。
【组成】生地黄当归身以上各三分牡丹皮半钱黄连拣净,六分,如黄连不好,更加二分;如夏月倍之。大抵黄连临时,增减无定,升麻一钱
《内外伤辨惑论》:黄连三分,夏月倍之
【用法】上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放冷服之。
【功效】凉血清胃。
【主治】上下牙痛疼不可忍,牵引头脑,满面发热大痛,喜寒恶热,其齿喜冷恶热。
【方解】本证乃因误服温补热药,导致阳明热炽,因足阳明之别络入脑、头面,手阳明经人齿龈,故见牙齿、头面诸症。方中黄连、升麻泻火解毒,升麻兼为阳明引经之药,生地、丹皮凉血清热,当归和血止痛。
【验案精选】
1.牙痛临床观察表明,清胃散加减结合针灸治疗牙痛有效。
中药内服基本方为:
黄连10g,生地15g,升麻10g,丹皮10g,刺蒺藜10g,细辛5~15g,牛膝10g,锁阳8g,续断10g,骨碎补10g,甘草6g。
龈颊浮肿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出血加焦山栀、白茅根,夹湿去生地加草薜,便秘去锁阳加芦荟;针灸取合谷、内庭为主穴,配列缺、风池、下关、颊车。
典型病例:吴某,女,35岁,1996年2月6日初诊。患者近年来多次牙痛,此次病发已3月有余,多方诊治未愈,4天前因熬夜冻足牙痛倍增,日不能食,夜不安寐,经某医院诊为牙周炎,静滴甲硝唑及头孢唑林钠等西药收效甚微,前来就诊。
诊见右上侧齿浮龈肿,牙痛牵引患侧头面,无出血,无脓袋,舌红苔黄,脉浮大滑数、两尺细。诊断为风火型牙痛。
风邪外袭,风火相搏,阻滞阳明,经气不通为其标;少阴不足,骨无所养为其本。急则治其标,法以清火解毒,疏风通络。
药用:黄连10g,生地20g,升麻10g,防风10g,荆芥8g,僵蚕10g,丹皮10g,刺蒺藜10g,细辛8g,牛膝10g,蒲公英20g,冰片1g,生甘草6g。水煎内服,每日1剂;针刺合谷、内庭、风池、下关穴,强刺激。
二诊:服药1剂病去大半,3剂服完肿痛悉除,仅余牙齿松动,守原方去荆芥、防风、僵蚕、冰片、蒲公英,加骨碎补8g、锁阳8g、续断8g、枸杞10g,继服6剂而愈。6年后随访未复发。
2.口腔溃疡患儿杨某,男,3岁,2005年3月12日初诊。
患儿口唇、上腭及舌尖边缘有数处溃疡,呈黄白色,终日疼痛难安。西药治疗多天效果不佳,溃疡点日渐增多,伴烦躁啼哭不安,不愿进食而喜冷饮,面色潮红、大便干、小便短少,舌苔黄,指纹紫滞。
诊为口疮,证属心脾积热,心火上炎,投以清胃散加木通、灯心草。药物组成:
升麻6g,黄连5g,牡丹皮5g,生地10g,生栀子5g,当归5g,灯心草2g,木通5g,生甘草3g。服药3剂而愈。
3.口糜(口腔白色念珠菌病)徐某,女,75岁,退休。2006年9月26日就诊。
主诉:口腔上颚白色糜烂、起泡2~3周。伴有舌边尖碎痛,口臭,上半年曾有类似发作;
舌红,苔黄,脉弦。口糜属于心胃热盛,治以清心胃之热,清胃散加味:
黄连、黄柏、升麻、石斛各10g,生地、白术各15g,丹皮12g,生石膏30g,竹叶、甘草各6g,10剂。
10月6日二诊:服药3剂,诸症即除,上颚白色假膜消失,泡除,舌碎痛亦愈,舌淡红,苔薄,脉细弦,原方4剂巩固。
4.鼻衄(鼻出血)患者王某,男,14岁,2004年7月10日初诊。
患者2天来鼻衄常发,量多,血色鲜红,伴心烦、口苦、口干欲饮,唇肿,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脉滑,舌红苔黄。此胃热上升迫血妄行所致,投清胃散加减:
升麻15g,黄连10g,牡丹皮15g,生地30g,当归15g,生大黄15g,白茅根30g,甘草5g,生栀子15g,生石膏30g,知母15g。服1剂鼻衄减,3剂后诸症消失。
5.化脓性角膜炎张某,男,45岁。2003年8月10日初诊,右眼疼痛流泪1周,初始因角膜异物,经乡医给予取出,而后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更加明显,再给予青霉素、妥布霉素等输液治疗,症状越发加重,来诊时右眼睑红肿,球结膜混合充血,角膜外下方见有溃疡面,覆盖黄白色脓性坏死物,前房积脓。
舌红苔黄,脉数弦。证属肺胃积热,方用清胃散加减:
黄连、当归、蒲公英、黄芩、柴胡、大黄、甘草各10g,生地、牡丹皮各15g,石膏20g,升麻、金银花各12g,水煎服,每日1剂,数次分饮,2剂后,眼睑红肿减轻,疼痛大减,大便稍稀,继5剂,诸症消除,惟角膜下方溃疡面未全愈合,上方去石膏、金银花、蒲公英、大黄加红花、白芍、甘菊,10剂而告病愈。
6.痤疮胡某,男,21岁,2007年7月12日初诊。面部出现丘疹2年余。用过多种外用药(具体情况不详)未见效。面部有多处红色丘疹及数个脓疱,疼痛,面部油脂较多,口臭,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滑。
诊断为痤疮辨证为肺胃热盛。
治以清泻肺胃,凉血解毒。
方用清胃散合枇杷清肺饮加减。
升麻、黄连、当归、丹皮、白芷各10g,生地、枇杷叶、桑白皮各15g,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各20g。加水800ml,煎至300ml,每日3次,前2次早晚饭后服用,第3次取药液外敷患处。治疗10天后皮疹减少,颜色变浅,无疼痛。原方去白芷,继续治疗1月,皮疹消退。
7.急性胃黏膜病变李某,男性,38岁。2002年5月21日初诊。胃脘疼痛反复发作已2月余。
常服雷尼替丁、三九胃泰等,时有缓解,近1周来服药无效,仍疼痛不能进食,食后呕吐,吐物常有血丝样夹杂,腹胀,胃中灼热,舌红、苔黄,脉弦数。
胃镜示:胃黏膜糜烂并有点状出血表现。
证为脾胃郁热,郁久化火,灼伤胃络。
治宜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清胃散加减:
黄连、升麻、当归、白芍、玄胡、枳壳、竹茹各10g,生地、丹皮各15g,吴茱萸3g,生甘草5g。
水煎连服10剂,诸症消失,上方稍加出入,续服半月,再行胃镜检查,胃黏膜红润规整,病告全愈,随访1年未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