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的沉重的努力。”诚然,大千世界,林林总总,每个人都是独自行走在天地间的旅人,身负重担,踽踽独行,渴望甩掉包袱有念念不忘其所意味的使命和荣耀。于是,人会感到虚无,既而放逐,最终回归原点。 史铁生在《命若琴弦》中的那句:“人生来是注定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对我感触很深。同样, 有一本我很喜欢的书《茧》另类的表达了这种孤独至深乃至虚无的品格。每个人都存在另一个自我,即为“内心的世界”。我们在这个世界里的虚无需要用另一个正面世界里的放逐来反抗。无偶然,无必然。当我们在内心筑起一道难以跨越的城墙时,早已注定作茧自缚。每个人都不愿承担太多,但随着时代的滚滚潮流,我们又必须背负这些。不是谁都可以做到潇洒自如放下的。
李佳栖对父亲的感情,使她构筑起一个虚妄的精神世界。她必须不断收集,探究父亲的故事,以哺养这个精神世界。对父亲的故事的探究,成了一种事业,严重挤压着她的个人世界。她对日常生活漠不关心,无法在其中感知快乐。但很难说哪个是因,哪个是果,也有可能是反过来的。日常生活本来就使她感到空虚,所以她需要抓住一种精神力量,这样才使她觉得生命是有意义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沉沦”是一种对“虚无”的反抗。当然,它也会把人抛掷到更大的虚无之中,但这个过程是一个有意义的生命经验。所以李佳栖在个人生活领域可能是失败的,但我们不能说她一无所获。她的成长发生在一个更广阔的生命维度上。
小说较少写到李佳栖的个人生活,使她专注于这种“沉沦”,这个人物显得很纯粹,当然也有失真的危险。但在我看来,这里面或许承载着作者的一种个人情感。那就是对这种“沉沦”的珍视。每一代人的青春经验,都包含着沉沦于虚无。
小说中还有另一个命题也对我冲击很大,那就是围困与放逐。程恭那终生坚守在南院的一家人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们的偏执,压抑和乖戾,隔着文本都能让我们感到一丝恐怖。但在小说逐渐将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一层层剥开来透露给我们,又最终使这些人物蒙上了一层悲剧性色彩。在这种氛围里,程恭想要出走,叛逆却不断被延宕的那种冲动,就显得极富张力。 ”放逐“与“围困”构成了遥远而又坚固的两极,使这故事有了一层隐形的结构骨架。
在青春这座牢笼里,我们作茧自缚,有寻求出路,日日重复着如此矛盾而不知悔改。待到春残花渐落,蓦然回首,知道当时已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