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经济学思维并不是只局限在经济领域,加里.贝克尔领导的“经济学帝国主义”出现以来,经济学家大大拓展了研究范围,拓展到以往很少或根本没有涉及的领域,比如犯罪、家庭、行政组织、战争等。
被“入侵”的的学科学者对“经济学帝国主义”可能很不喜欢,但这种“帝国主义”大大增加了人们对社会的认知能力。
这是我们文科生必须的,认知世界的工具。
1.经济学思维让我更相信身边的陌生人而不是所谓的熟人。
我身边就有个例子:同事新房要装修,找了个所谓的熟人,其实只是认识,没有很多的交流的那种。
理论上,应先讨论装修方案,再看建材报价,预算满意后,再签合同,然后开工的。但因为是熟人,所以简单沟通后,就开始装修,没有预算和报价,干一项给一项钱,本以为很划算的,没想到砸个墙就要2300元,而且这价还是便宜过的,找楼下的一问,同样的户型和工程量才1800块,满心不欢喜啊!岂有是理!准备换人装修了。
2.不要过分强调环保的重要性。
我们一直以来受到的教育是要重视环保,经济学思维分析告诉我们问题不是那么简单的。
“先污染,后治理”是广受批评的发展模式。
后进国家发展应避免走这条邪路。今天的发达国家几乎都出现过严重的环境污染,后来他们都走出来了。
如果这条路真那么有害,我们应会观察到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有一个先下降、再恢复、然后增长的过程。可事实并非如此。
1900年美国人平均寿命只有47.5岁,1930年达到60岁,1960年达到70岁,1990年突破75岁,2000年是77.5岁。增长几乎是直线的。
英国的伦敦一度被称为雾都,泰晤士河也曾经肮脏不堪,但英国一百多年来的人均寿命却在持续增长。并没有出现因污染而人均寿命下降的情况。
两种解释:
第一种是污染不会危害健康。这个解释说不通,有毒有害的空气、河流一定不利于健康。
第二种是在大气、河流等环境变差的同时,有一种有利于健康的因素随着工业化在持续改善。并且,这个有利因素带来的好处超过了环境变差造成的危害,因此,人才会长寿。
这个因素是什么?
也许在这篇文章能找到答案。
本书引用2014年《自然》一篇文章“致命的炊烟”,讲的是世界上现在还有近30亿人生活做饭时使用“固体生物质燃料”,也就是木柴、动物粪便、农业废物和木炭等。印度三分之二的家庭天天用这类燃料生火做饭。
因为这中方式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2014年的一个调查表明,使用固体生物质燃料的住宅,室内PM2.5的24小时均值达到每立方米337微克。2014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85.9微克/立方米。
厨房烟雾造成每年430万印度人死亡。这些乡村应比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好很多。所以,整体空气质量再好也无济于事,真正有意义的是被人们吸入肺里的空气。
印度人不是因为缺乏环保意识,而是因为他们穷。
解决之道在于提升国家的整体工业水平。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进行,印度会建立起足够多的钢铁厂、发电站、化工厂,在全国范围内建起电力、燃气输送网,生产出普通人都买的起的燃气炉、电磁炉。那时,印度人厨房的空气就会改善,这种改善就会反应在印度人平均寿命的增加上。
工业污染多了,人们反而更健康了。
工业化或许让大的环境变差了些,但工业化改善了我们周边的贴身环境,对你的健康来说,真正有意义的是你的贴身环境。
中国各省人均寿命对照表
人均寿命和工业化及经济发展水平高度正相关。污染代表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代表着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改善,代表着你贴身环境的持续优化。
环境污染当然不好,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已经对环境污染做出了足够甚至超额的补偿。
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只能通过持续发展来解决。
3.行政垄断真的不好吗?
关于行政垄断的争论一直很激烈。
一方面认为,行政垄断应该尽快废除,垄断央企既效率低下,又妨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另一方面认为,从电信央企的实际表现来看,资费服务网络水平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电信企业已经用实际成绩驳倒了“垄断必低效”的片面认识。
本篇观点不属于任何一方面,事实也没那么简单。
垄断国企改革这个问题,绝不是全面推行私有化那么简单。这个问题异常复杂。决策者、操作者面临着类似走钢丝的紧张局面。
我们必须有耐心。
全面私有化改革很难达到预期的市场化目标,甚至有可能造成重大社会问题,原因是这种主张忽略了中国社会重要的约束条件。
这个约束条件很多国家都有,甚至是美国。
这个条件就是:某些行业——主要是基础性行业很难摆脱政府的影响甚至控制。
改变这些行业容易被政府影响、控制这个事实,非常难。行政垄断最大的成因不是物,而是人。
国家,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从一开始就和土地、空间、不动产、货币、武装等密不可分。比如几乎所有国家都把银行看作特殊的行业,实施牌照管理和其他各种管制。
那些带有浓厚“政府性”色彩的国企,如果实行私有化,破除垄断,开放市场,无异于自欺欺人,只会造成形形色色的政商利益集团。受害得还是消费者。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私有化改革就是这样。
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是巨大规模和基础性地位勾结政治权力,通过权力变现或掠夺资源而获利。比如:把兵器工业集团私有化,傻子才会相信那是个独立民营企业。
政治权力插手利益集团获利的同时,利益集团也会反过来影响政府。如果政府本身力量不足,政府会丧失中性位置。用经济学家奥尔森的话来说,这种利益集团控制的国家是“不可治理”的。
反观中国,虽然也有不少行政垄断的巨型央企,虽然这些企业规模巨大收入丰厚,但不带偏见的人应该承认,迄今为止,中国政府保持了中性地位,制定政策时,根据的是社会整体长远的利益,而不是利益集团的好恶。这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秘籍之一。
中国政府能保持中性地位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央政府拥有雄厚的财力。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的年收入达到数万亿。现在的中国政府是有史以来最富裕的中央政府。从根本上杜绝各种利益集团控制政府的可能性。
你可能要说这些垄断央企不是已经控制了政府了嘛!当然没有,比如: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看上去是政府的“亲儿子”,想来肯定吃香喝辣要嘛有嘛。但实际上,在四大银行、三大电信之间,中国政府多次进行开玩笑一般的对换式领导人调动。头一天某银行董事长还在琢磨怎么在竞争中战胜另一家银行,第二天,一纸公文下来,这个董事长就成了竞争对手的董事长。如果政府是垄断央企的牟利工具,怎么会如此损害其效率?
总之,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对基础行业实行国有化和行政垄断;同时中央政府拥有雄厚的财力。这两个表面上看上去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事实上却很有利于打造市场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制度环境。
中国自改革开放后的发展,被认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有人说:“谁解释清了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谁就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了。”
中国迟早有一天重回世界经济领头羊的地位,那时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一种新模式,它介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之间,吸取了各方所长,既有活力又有秩序。
中国缺什么吗?
缺解释这种发展模式的理论。这需要我们中国人努力学习经济学思维,尝试去解释中国经济。本书还有很多颠覆常识的文章,可以极好的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从经济领域让我们观察不一样的世界,建议参考原文。
对于文科生来说,我们惯用的思维模式很可能会局限住我们的视野,文科生喜欢讲道德、喜欢谈感性,实际上理性的、经济学思维的模式才是最需要学习的,起码不会被很多舆论所误导。做一个崇尚自由的社会人,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好事,是无论持有哪种思维模式的人都认可的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