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难得来一次上海,姐妹情深,妈妈很珍惜与妹妹相聚的日子,每天盼着见面,见面即形影不离,两人谈昔论今,老掉牙的事儿,一遍遍的煎炒烹炸,细嚼慢咽,感慨颇丰。看她们开怀畅聊,眉眼含笑,幸福感都快溢出来了。
为了营造更多更好的相聚时光和氛围,我安排了一场三日两晚包吃包住的周庄之旅,以度假的方式摆脱繁忙的待客礼数,从厨房忙碌的劳作中解放双手,轻松相伴无后顾之忧。
计划一定,妈妈和小姨举双手赞同,满腔热情,期待这场休闲又舒心的度假生活,为了规避假期喧嚣,我挑选了中秋后,国庆前的那几天出行,因为人少,游览景点不会被人海簇拥。
26号6点45分天已亮,弟弟载着全家已早早等候在门口,一上车,兴奋劲一来,早起的疲倦瞬间消失,热情的车轮带着我们驶向集合点(人民广场),因为是工作日,道路车辆不少,多处路段还出现了拥堵,幸好弟弟轻车熟路,七转八绕捷径而行,顺利到达集合点还提前了15分钟,上了大巴,胃里带着刚塞下的实锤大饭团,撑巴着有些范困,闭目养神一路无语,身旁老妈由于太兴奋,仅忘了吃晕车药,再补已经来不及,吐的天昏地暗,好在吐完后豁然气爽。
车驶过半,囧遇几个土匪“警察”的无理拦劫,后遭车上勇猛的东北大妈和上海爷叔的怒斥,总算得以平息,平身第一次遇到,我也是大开眼界,铭记以后身份证千万不能轻易脱手(此处不细言)。
被这一折腾,耽误了20分钟,到达(周庄水之韵度假)酒店后,心中怒气已随之散去。
酒店位置还算幽静,面积大,环境优雅,入住区域分为主楼和别墅两片,餐厅是独立的大楼,分布的尽然有序,干净利落。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我们来到大堂,接待人员彬彬有礼,疫情关系入住手续稍显复杂,完成办理后小哥还为我们推荐代买了周庄的门票,原价100元的门票,仅需30元,可通行三天出入自由,很实惠。
我们申请入住别墅区,一家一栋小楼静谧又温馨,门前绿化包裹,清新的小花娇艳而不高调,推开门,公共区域并不是很大,基础摆设 (一般酒店会根据客人的人数合理分配,格局大小也随之而定) 小楼分上下两层,共设有4间标房和一间棋牌室,面积不算大,简洁明快的装饰不失温馨,床头挂着长条水墨江南画,幽静而风雅,除了冰箱,基础设施还算齐全,二楼有一个露台,但因为放置了空调外机的缘故,一阵阵哄热,让人无法久立,放置好行李,简单梳洗后,开启放松的姿态,把自己撂倒在床上等待午餐的召唤。
酒店用餐是以人数为单位设定标准的,一人一菜,外加汤饮和米饭,荤素参半,实实在在的大盘菜让人吃到撑,包厢的用餐环境十分舒心,老公知道老爸无酒不欢,配上几瓶啤酒和江小白,大家斟满酒杯,笑语不绝中伴着酒杯清脆而连绵的音效,扬起声声祝福,激发相聚的喜悦。
度假即躺吃,正午的阳光浓烈,随长辈们的一致心意,不用急着扬鞭策马外出觅景,先泡上一杯清香四溢的龙井茶,沐浴水乡特有的人文气息,翻一翻酒店的应景书刊小报,闻着花香,再时不时眯上一会儿,打个盹,把早起的睡梦补回来。
长期睡眠不好的老妈,却在这个午后睡的很香。近四点,小姨醒了,画着精致的小妆,红光满面,神采奕奕,质感古朴的錦绸小衫穿出了华而不俗的气质。
夕阳辉映下,我们一行6人,轻松摆脱倦意,漫步周庄古镇,沿路已亮起了节日的彩灯,一片热闹祥和的街貌让人赏心悦目。
古镇距离酒店2公里左右,步行20分钟,公交1站路而已。
进入景区,繁华的街市已人气沸鼎,多家金子招牌下的万三大蹄髈是当地颇有特色的美食,浓油赤酱的卖相真让人垂帘欲滴,因为正好赶上灯会,街边商铺被打扮的绚丽多彩,以中国红为主色调的正门浓烈而大气。
工作人员依次有序的核实游客的健康码和行程码,70岁以上老人不便操作可以出示身份证进入。
周庄历史悠久,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它独特的人文景观,是中国水乡文化和吴地方文化的瑰宝。其民居古风犹存,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代表景点有沈万三故居、富安桥、双桥等。
穿梭于幽深小巷,游走于明清古建,悠悠徜徉在这江南腹地,领略粉墙黛瓦,凉亭楼阁的水乡之韵。
姨夫是一位资深的历史古物收藏爱好者,对名人古迹,字画,古玩具有颇深的见解和学识,我们寻古觅迹,听姨夫解读历史人文及传承至今的文化瑰宝。
张厅:
原名怡顺堂,建于明代,清初转让张姓,改为玉燕堂,俗称张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作为殷富人家的宅第,张厅历经五百多年沧桑,但气派依旧。走过沿街的门厅,面前是一个天井,绿意盎然。两侧是低矮的厢房楼,上下落不都设蠡壳窗户。在漫长的岁月中遭到损害的砖雕门楼,坚实的石柱,细腻精良的雕饰,仍不难看出张厅昔日的风采。大厅轩敞明亮,—抱粗的庭柱下是罕见的木鼓墩(柱础),这是明代建筑的明显标志。厅堂内布置着明式红木家具,张灯结彩,迎送宾客。墙上悬挂着字画,—副对联尤其引入注目,上联是“轿从门前进”,下联是“船自家中过”。仔细琢磨,对联十分贴切地写出了张厅的建筑特色。(此段内容来自网络)
沈厅:
沈厅原名敬业堂,清末改为松茂堂,由沈万三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建成。据《周庄镇志》记载:“沈本仁早岁喜欢邪游,所交者皆匪类。及父殁,人有‘不出三年,必倾家者’。本仁闻之,仍置酒,召诸匪类饮,各赠以钱,而告之曰:‘我今当为支持门户,计不能与诸君游也!’由是,闭门谢客经营农业,于所居大业堂侧拓敬业堂宅,广厦百馀椽,良田千亩,遂成一镇巨室。”看来沈本仁是属于那种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人物,他没有把上辈人遗传的家产挥霍殆尽,在父亲死后发愤耕耘,拓展家业,建成了颇具规模的沈厅。沈厅共有三部分组成。前部是水墙门和河埠,专门供家人停靠船只、洗涤衣物之用,为江南水乡的特有建筑;中部是墙门楼、茶厅、正厅,是接送宾客,办理婚丧大事和议事的地方;后部是大堂楼、小堂楼和后厅屋,为生活起居之处。整个厅堂是典型的“前厅后堂”建筑格局。前后楼屋之间均由过街楼和过道阁连接,形成一个环通的走马楼,为同类建筑物特色。(此段内容来自网络)
周庄博物馆:
周庄博物馆设在一幢古朴幽雅的宅楼里,自有一番魅力。跨进门槛,依次步人前厅后堂,两边厢房夹拥,中间天井贯通。后边小院内修竹丛生,幽径生趣。踏梯登楼,置身雅室深阁,推窗外眺,远水村舍,尽收眼底。
追溯到春秋时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周庄以博大精深的吴文化为底蕴,带着纯朴委婉的水乡特色,衍化出浓郁而独特的风土人情。从熟稔可亲的吴侬软语中,慢条斯理地解读周庄的历史,悠闲自得地体味周庄的乡情。
浏览林林总总的陈列品,或许能在浓缩了的时空中,即刻走过悠久的历史,感受多姿的风情。五千多年的石器、陶器、古木井板等数百件文物,昭示着这样一个古老故事:早在原始社会至宋代,先民们就在周庄太史淀这块神秘而美丽的水土上生息繁衍。今人透过石斧、石刀、石犁等粗犷而不乏奇巧的形制以及印记在黑陶上拙朴而不失精美的图纹,不难猜测先辈们抵御洪水猛兽,从耜耕到犁耕,顽强执著的生存状态和单纯向上的审美意识。(此段来自于网络)
我们沉浸在这悠远的人文历史情怀中。
踏出博物馆,已是晚风轻拂,华灯璀璨时,空气中弥漫阵阵美食的芬芳,撩人至极。这被人间烟火味充斥的繁华景象让人顿感饥肠辘辘。
民为食为天,古镇中布置典雅的餐馆比比皆是,它们或紧依河畔或隐于幽巷中,特色的小吃,餐点让人目不暇接,纠结选哪家呢?打开大众点评参考一下吧!后来还是在位保安人员的指引下,去了一家誉为最佳美味的小馆就餐,沿着狭窄的木地板上了二楼,雕花小窗四面通透,惬意的依偎在窗边,尽享繁花似锦。
老板热情的向我们推荐当地的特色菜肴,鱼米之乡自然离不开鲜美肥嫩的鱼虾,我们各点了一份,外加著名的万三蹄髈、螃肉炒时蔬、白斩鸡……
一口茶香一口肉,万三蹄髈酥香软糯,肥瘦相间的鲜滑口感,激荡着满口的澎湃。置身于江南美景中,耳边时而划过阵阵歌声,轻风荡漾,引人入醉,心中不由勾画出: 船娘小调美甜甜,鸟语吴歌笑满船,蹄膀佳肴香可口,阿婆茶水润喉甘的美妙画卷。
用过晚餐,继续漫步琳琅满目的街头小巷,欣赏民间小画廊老板的出色技艺,姨夫兴趣盎然与之侃侃而谈。再遇几十年古董文化收藏者的“宝贝”珍品,感受历史怀旧气息,看的人意犹未尽,羡艳不已。
志得意满已临近九点,我们决定打道回府,沿路的灯饰更加绚烂,途径小店捎上些时令水果(尽两天享用)。老妈和小姨迈着轻盈的步伐,谈笑自若,我落在后面,疲惫的双腿如灌了铅似的。
第二天,晨起的一抹阳光透进窗帘,大家陆续起床,老爸坐在露台,享受着清新的凉风,香甜的椰蓉月饼入口,早早开启能量的供给,老妈一边嬉笑抱怨: 老头儿天不亮就醒了,窸窸窣窣忙活了好一阵,肚子饿的早,嘴巴闲不住……老头儿选择性失聪,一脸憨笑化尴尬于无形。
洗漱完毕,迎着朝阳享受丰盛的早餐,每人来上一碗当地有名的招牌“奥灶面”再配上多样的浇头,鲜味入口,劲道细滑的面条游走于舌尖的感觉真美,由于面量足,一碗下肚胃里已撑,其它小点只能打包带走。
餐厅旁有一片绿茂充盈的大草坪,轻踩之上,晶莹的露珠润湿了脚面,无比清新的感觉芬芳馥郁,妈妈和小姨并排扶坐在秋千上,荡漾心中无边的惬意。
随着阳光拔出云层,热意开始慢慢升腾,回房打开空调以舒适的体感开启闲聊。
时间真快,一天的光景就在这吃喝谈笑中度过了,晚餐用毕,我们散步再度捡回周庄遗漏的景点,流连忘返于这人与景的和谐之美中。
三天的度假生活悠闲而充实,和最亲的人在一起,让陪伴升华,无论去哪儿都是最好的心灵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