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会相信自己的 大脑营造的假象信息,例如你会为了你不吃早饭,而编造出你是在节食的理由;为了解释不吃中饭,会编造出我不饿的理由……这些理由,是大脑采取的保护自己而努力寻找的理由,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心里好受些,这也是人所共有的趋利避害的一种最简单的表象表现。
人的大脑分为感性层面和理性层面。感性层面继承于20万年前的远古祖先,一个农村的小孩,见到城里的好吃的,为胃口大增,恨不得大吃特吃,因为我们的祖先从忍饥挨饿中走出来,知道食物的好处,这一基因也就随之遗传下来。城里的孩子,由于对这些司空见惯,会感到很好奇村里孩子的行为,这也是一种阶层不同的表现,思维不同的表现。理性层面是大脑表层的灰质部分,灰质部分越大代表这理性思维越强,也可以说,越聪明。因此,人们在进行思考是通常会进行内心的挣扎,这其实就是大脑感性与理性的斗争。很多人有着犹豫不决的特点,其实就是没有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就会形成所谓的懒。
懒,是阻碍人发展的最大的障碍。
因为懒,你不想早起,不想吃早饭,不想洗衣服,不想拖地,不想买菜,不想做菜,不想洗碗,不想起床,所以一到星期天,你在床上度过一天,反而会虚弱成狗。
懒,也是一种习惯,像其他习惯一样,也不是一天养成的。举个背单词的例子,你坚持背单词一个星期,大脑的偷懒感性思维,会为自己辩护,我多么努力,该得到奖励,该休息了,上帝想要让他灭亡,首先会让他膨胀。这时,大脑干的事情就是在迷惑的让你感到膨胀,你放弃一天就可能放弃两天,就像锻炼一样,如果没有坚持下去,你过几天再接着训练时,会感到很吃力。
人的所有一切,都遵循 用进废退 这一基本的道理。
那么,会什么会变懒呢?
我想是我们没有耐心,从而导致没有目标,这是恶性循环。
懒的表现就是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去做,为什么不起床呢?起床要穿衣服,要去刷牙洗脸,多烦啊,我们感性的大脑会自动对比不起床和起床的各种情况,对比下来,还是不起床舒服。一动不动,最符合感性大脑的目标,因为什么都不做最安全,也最舒服。so, 我们的感性大脑其实就是个没有长大的小孩子,他害怕,他想在舒适区度过一生。
存在即为合理。我们能做的就是Live with it . 硬着头皮去向前一点一点的走着,一点一点的夯实前进的脚步,最基本的道理往往最令人忽视。大脑会让我们产生我们比现实自己更强大的幻觉,自欺欺人的认为,我不需要一步一步的去做,我可以一步跨到罗马,我是天才,只有蠢才才会去做最基础的工作,这是可悲的,急功近利,特别是成年人,更想取得捷径,更想要成功,在同龄人之间炫耀,是实力的昭示,往往忘记了基础的重要性。
任何事情,都需要耐心的去弄清楚最基本的概念,概念是最最基础的,对概念的理解不透彻,就像高楼大厦的地基没有打好,直接决定了楼层的高度,决定一个人的成绩大小。
当你耐心后,一切都会变得美好,你不会急躁,你更加注重你理解多少,而不是和别人比较读书的数量,因为你夯实的是质量。数量是个很虚的概念,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数量才会发挥阶乘的作用,对一本经典书籍的研读,比得上千本所谓的畅销书,因为经典需要你去思考,去琢磨,去取证,畅销,是对已有问题的解读,是作者的理解,当然是提供了一种思考角度,通常通俗易懂,对你的思维的提升有限。思考完经典再看,会有其他收获。
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可以练习耐心,通过细心的观察,可以培养耐心。一切不会说话,会说话的,都可以成为观察的对象,他们都在提供这各种各样的信息。一个摆在桌上的盘子,你注意到了,只有稍微有人动一下,你就会知道有人。侦探所谓的观察入微,就是在正常现象中发现不正常的,正是他们对正常的现象都了然于心,试问,脑子里没有这些正常的现象,如何对比出,推断出不正常的现象。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输入需要耐心积累,需要有质量的思考,这是良性循环。
如果,你懒得想一个目标;
如果,你懒得弄清楚你想要的是什么;
如果,你懒得动;
我也没有办法,因为,你永远叫不醒一个假装睡觉的人。
想要什么完全是个人行为,所有的选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如果,非要做点什么,先从每天在一个群里,坚持每天早上说一声“早”,你会发现,你在影响着这个群里的人,会有人因为你的每天一声“早”,而跟着说,你就在影响这他人了。从这点出发,你可以思考出很多东西出来。
Just do 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