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践“背后”教师的成长
泡小西区 张雪辉
一直以来,我们国家都非常重视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部于2011年12月12日最新制定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其中提到:小学教师是履行小学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训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为了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教师专业知识。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向明教授提出了一个公式:
教师专业知识=理论取向的内容知识+实践取向的默会知识
目前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在不同程度上都主要是缺乏实践取向的默会知识,即实践性知识。在这种现状下,通过探索如何借助网络促进教师成长,构建基于网络的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学习模式,解决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困难,帮助教师高效的成长,我校提出《基于网络的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学习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并立项成为国家课题。该课题通过对教师的六大实践性知识——即教育信念、自我知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知识、反思和批判知识的学习策略研究,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从而营造影响孩子一生的氛围,促进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让学校成为“学生喜欢、家长满意、教师幸福、社会向往”的学校。
该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为主,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等为辅。下面就以我校年轻教师陈萌萌的语文课《上天的蚂蚁》为案例来具体看一看网络环境下的课堂实践活动评价体系如何助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
案例背景:陈萌萌老师是一名教龄仅有一年的新手教师,她具备良好的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师的基本技能。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陈老师感觉到作为新手教师,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足,对教学中新技术新方法的掌握也还不够。适逢我校信息技术课题组将在12月进行“基于学生发展的数字化高效课堂”的课例研究,本着西区教师培训发展的策略——自主发展,专家引领,陈老师自主申报了《上天的蚂蚁》一课来参与本次课例的研究。 从11月30号说课开始至12月12日共历经了两次说课,四次试讲及评课研讨的过程。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组全体成员在卓校长和郭书记的带领下全程参与了一次次说课——上课——自我反思——同侪评论的过程。每一次大家都和执教者一起讨论了现代教育技术带给课堂的变革,同时,这节课执教者利用数字化课堂环境中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整合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使课堂变得有效和高效,最后向我们呈现了一节精彩的语文课。课后,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以及她带来的研究生团队用信息化的“中西医的教学诊断法”对这节课进行了全方位的课堂点评。
陈萌萌老师课堂观察数据
教师有效性提问
助学者林子:主要聚焦了陈老师课堂中的有效性提问,在本节课中,教师一共进行了16次有效性提问,问题的类型主要是推理性问题和记忆性问题,分别占了提问总数的50%和37.5%,针对于《上天的蚂蚁》这节课,这样的提问设计是符合小学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提出了2个创造性问题,这对启发孩子们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师挑选回答问题的方式中,陈老师主要采取了提问后叫举手者回答的方式,同时,让学生齐答占了18.75%,顾及到了一些小朋友怕单独回答答非所问错的心理。提问后叫未举手者答占了12.5%,说明陈老师在这节课中的提问后也注意到了有的学生没有回答过问题就主动的挑选这样的学生来回答,这样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了课堂互动。在学生的回答方式上,学生的回答如认知记忆性回答、推理性回答、创造性回答等所占比例也与教师提问中的记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及创造性问题相互对应,这表明陈老师在这节课中的提问达到了一定的成效。
教师回应学生回答
助学者林子:聚焦的问题是当教师提问,学生进行回答时,教师是如何回应学生的具体情况的。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回应方式,分为语言和非语言,二是回应的态度,分为肯定、否定、无回应、打断学生和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从这个观察数据来看,首先,陈老师在这节课上适当地给予学生一些非语言回应(如表情、手势等),配合大部分语言回应,符合教师对二年级小学生回应的方式;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回应以肯定回应为主,占68.75%,有利于维持学生在课堂中积极的学习心态,但是同时也出现了25%的无回应现象,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应当避免出现无回应现象,尽量给予学生尽可能完善的回应,不论是肯定的回应还是否定的回应。
课堂对话深度
助学者陈孝忠:从对话深度来看,一问一答作为深度一,两问两答作为深度二,依此类推;在这节课上,深度一的对话有15次,占83.33%,深度二的对话有3次,占16.67%,从这项观察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陈老师这节课上在对话的深度上还需要稍加思考,新课程改革提倡师生进行有深度的课堂对话,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建议陈老师可以在设计一些问题上适当加深难度与层次,比如适量地减少一些认知记忆性问题,稍微多设计几个推理性问题及创造性问题,或者是一两个批判性问题,对于适当加深课堂深度,以及从小培养孩子的创造及批判能力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随后王陆教授从本课的师生行为S-T曲线和课堂结构来分析了这节课:
Rt-Ch图(东城常模Rt=0.52;Ch=0.43)
通过图表及数据分析得知,该节课属于对话型教学模式。同时从S—T曲线图可以看出,陈老师的这节课中有一小段教师行为(即“S-T曲线”图中曲线的那一小段“横向”折线)出现了“断层”,通过课堂观察者的实际观察,该段时间内开展的学生活动中,教师没有注意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
最后王陆教授从四何问题(四何问题指“是何”、“为何”、“如何”、“若何”,是“教师提问”这个集合中的子集)维度以及知识萃取维度对该节课做了小结:陈老师的课在“是何”和“如何”上做得比较好,而“为何”及“若何”上几乎没有注意到,说明陈老师没有注意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本质方面进行思考,并且也没有顾及到对学生的知识进行迁移化训练。陈老师运用了五种教学法:问答法、阅读法加诵读法、练习法、发现法、预导法;同时,她运用了11种教学策略来支持这五种教学法,分别是:对话策略、支策策略、练习策略、激励策略、联结策略、多元智能策略、启发策略、精细加工策略、重复策略、情境策略、迁移策略。并且运用了五种白板操作的方法来支持自己的课堂教学。王教授最后为陈老师提出了两点建议:
1、问题类型的设计还需要多加思考;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综合上述“中西医结合”的课堂观察分析结果(其中“教师有效性提问”、“教师回应学生回答”、“课堂对话深度”、“四何问题”及“S-T曲线分析”属于基于数据的“西医”维度,“知识萃取”属于基于经验的“中医”维度),让教者和所有参与评课的老师们对这节课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具体哪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陈老师在课后作了深入的反思并进行了反思性实践:
(1)情境知识方面:有意识、适当地设计了更多的“如何类”和“若何类”问题,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2)教育信念方面:课堂上学生能回答的一定要敢于让他们思考并回答,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策略知识方面:在和孩子们的对话上,要把握深度,有意识的追问能激发孩子们更多的思考。
教师是学校的关键,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决定了学校建设的成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更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在我们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带着案例中的课堂观察和教学反思的方法和技术,走进了更多的教师的课堂,极大的促进了我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它也将走进我们的校本研究,走进更多的一线教师的课堂实践中,让这些科学的方法与信息化的技术来进一步开阔我们的教育视野,丰富和完善我们的教育思想,提升教育智慧,为实现我们的教学实践行为的改进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