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讲阅读方法的书,作者将阅读方法分为两种:α型阅读和β型阅读。α型阅读是在既知的前提下进行阅读,既了解阅读的内容,也因此了解作者想表达的观点,而β型阅读是在对阅读内容未知的前提下进行阅读,既不熟悉阅读的内容,也因此不了解作者想表达的观点,后者属于双重未知。
书中以一篇体育新闻报道为例:
西武因为山崎适时的安打,进入投手战局面。延长赛第十一局,西武抓到两个四环保送,两人出局,一垒,二垒有人的好时机,这场比赛尚未出现安打的山崎,击出外角球推打成右外野安打。此时球超过正在趋前防守,防止垒上跑者冲回本垒的近铁外野手的右方中间位置,形成再见安打。
对于一个不懂棒球比赛的人来说,既不明白报道本身所讲的内容,也不会清楚作者想说明的事情。因此阅读这篇报道的过程就是β型阅读。该书作者的观点是我们尽量多的进行β型阅读,以扩展知识面。但是如何锻炼自己更多的进行β型阅读,从而使得内容从不了解变为了解,作者并没有太好的方法,只是在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的阅读直至理解为止。这更像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对于一件不了解的事情,每个人都是会尝试用自身的经验去理解,因此阅读之后的感受和收获其实是因人而异的。作者也提到“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β型阅读”。
作者也提到日本教育的一个不好的现象:教导未知的知识给学生,只是强调一遍遍的阅读内容本身而不强调对其内容背后作者想表达的观点的理解。日本人称之为“素读”,即“先不考虑文章含义,只是朗读表面文字。”中国的教育亦然。这就使得学生对于教育的内容感到枯燥。所以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是从浅入深,从α型阅读逐渐过渡至β型阅读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内容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
作者还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
低收入家庭的母亲面对打破玻璃的小孩,通常只会丢出一句:“你看你做了什么!”或者处罚小孩,却不会提到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如果孩子询问理由,母亲大多只会回答:“不能做就是不能做!”孩子因为讨厌挨打,才知道打破玻璃并非好事。也就是说,因为吃到苦头,所以不再打破玻璃。这个过程中语言扮演的角色很轻微。相反,高收入家庭的母亲就会通过语言设法让孩子理解不能这样做的理由,这样对训练孩子分辨善恶,协助孩子走入抽象思考的境界是很有效的。
这让我想到了产品经理在工作中沟通的问题,很多时候产品经理自己就没有对需求本身有很好的认知,只是感性的认为这样做很好,其他竞品都有这个功能,或者是单纯实现老板的想法,因此在和UI,开发,测试讲解需求时也不会很有逻辑性的传达需求的意义所在,极端的情况就会抛出一句:“这是老板要这么做的!”这是最不负责任的说法,不理解自己做的产品,不对自己产品的负责推给他人,是产品经理最大的失败!
所以阅读就是做产品的过程,反复的阅读去体会内容本身的意思以及作者想表达的观点,反复的模拟需求功能去验证需求的逻辑链条以及探求背后的业务需求,最后通过时间去验证需求是否满足业务的需求。而对于产品经理本人来说,这个反复打磨的过程就是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