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冥想:静坐10min,闭眼,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开始可默念“呼”和“吸”,每天坚持固定时间。
- 从早到晚,每个时间段的意志力会有强弱区分,用自己意志力最强的时刻做最重要的事。
- 意志力也有肌肉,也会有大脑的保护机制,就像耐力赛中,你的第一次身体的疲惫感不是肌肉无法工作,只是大脑发出疲惫信号让你停下来,因此第一次想放弃时,远没到自己的身体极限。
- 摄入低血糖食品:瘦肉蛋白、坚果豆类、粗纤维谷类和麦片、水果蔬菜等自然非加工食品。但要确保摄入足够的食物。
- 慎防以下陷阱:
(1)做了好事之后,给自己做一点“无伤大雅”的坏事的许可。比如“很辛苦训练了一整天,给自己奖励一个甜品”这种想法。不能因自己某个行为值得称赞,就做出与自己目标相悖的行为。一切以自己目标为准。
(2)今天犯错,明天补救。“今天放纵,明天再做出改变、好好表现”的想法,而且我们对未来预期过高。减少行为的变化性,比如规定中午必须吃素食,定下规则。
(3)光环效应。比如汉堡和沙拉放在一起,会让人觉得卡路里比单独一个汉堡少。或是“有机”“低脂”等噱头,思考这个食品本身是否健康。或者“打折”的购物陷阱,省钱不是买到便宜的商品,而是在有限的支出预算中买到便宜的东西。 - 多巴胺
(1)释放多巴胺产生的只是寻觅奖励的欲望,感受到的只是期待,而非真正的快乐。
(2)比如看到高糖分食物时,或者收到消息提醒时,多巴胺就会被刺激释放,让我们很想去吃去点,以寻求一种满足感,而这种满足仅是满足了去做的欲望,跟做这件事本身的内容和意义无关,甚至做完会让人后悔。
(3)商家通过各种手段、宣传、广告让消费者产生欲望,比如食物的气味让你流口水,看起来很大的折扣会让你剁手,因此我们迫切去消费后,才发现我们消费只是为了获得尊崇自己的欲望而达到的快感,买的东西对自己有没有用与此并无关系。
(4)解决方法:可以通过观察看穿这些手段,告诉自己这只是商家和大脑的骗局,我其实不需要那东西。
(5)利用:把无聊的东西多巴胺化。在做一些自己不喜欢、会拖延的事情时,可以到有自己喜欢的东西的环境中,找到能让自己产生/满足欲望的东西,比如去喜欢的咖啡厅/书店做没那么有趣的事情工作。
(6)cons:欲望也会给人带来压力。它让我们追求快乐(虽然追求到的东西可能也不会让你快乐),而不是让我们快乐。我们很想得到某件东西,就少不得会产生焦虑。屈服于诱惑,有时只是为了缓解焦虑,如不停刷朋友圈新信息。
(7)欲望的重要性:失去渴望、期待,就不能从任何事中获得快感,对生活就失去动力,觉得生活毫无意义,抑郁。 - 压力
(1)人在备受压力/情绪低落时更容易受到诱惑,这是大脑想维持人的心情的应激反应。应激反应释放“压力荷尔蒙”,提高多巴胺神经元兴奋程度。
(2)有效解压:锻炼、体育运动、阅读、听音乐、散步、瑜伽、冥想等,培养有创意的爱好。无效解压:购物、烟酒赌博、暴食、上网、玩游戏等。
(3)恐惧管理:当看到死亡等让人恐惧、不适的新闻时,人们可能会寻找慰藉,从而投向诱惑。烟盒警告可能就是因此失效。
(4)“那又如何”效应:减肥戒烟等计划一旦被打破,就会陷入恶性循环。而主因是第一次放弃后的羞耻感、罪恶感,感到压力。
(5)打破恶性循环:原谅自己。自我同情比自我批评更能让人愿意承担责任、摆脱愧疚与痛苦。自我批评只会让你关注安抚自己感觉而不是吸取教训。也可以把自己当成自己的朋友,当朋友遇到这种挫折时自己会怎么鼓励ta重归正路。
(6)感觉良好的誓言:自己陷入低谷后,决心改变自己,成为一个完全不同的人。这能让我们感觉非常好,好像我们已经做到了,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停留在幻想改变后的美好生活的阶段,而没去为改变而一点一点努力。慎防这种虚伪的“改变的承诺”带来的好心情。 - 及时行乐
(1)延迟折扣:等待的时间越长,奖励对你来说的价值越低。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宁愿放弃未来的幸福,也要选择立即的快感。
(2)我们大脑的奖励系统还没进化到能对未来的奖励做出反应,即时奖励会激活更古老、原始的奖励系统,刺激相应的多巴胺。
(3)应用:一旦我们和诱惑之间有了距离,大脑的自控系统就会占主导。所以可以给自己跟诱惑之间制造时间/空间/操作难度的延迟/距离/复杂度或障碍。破釜沉舟。
(4)可以把某种诱惑视为自己实现目标的最大威胁,遇到诱惑时告诉自己“为了它,我就成功不了,值得吗?”也可以用一些激励暗示的手段让未来的奖励看起来更真实。
(5)做出预先承诺:把钱花在、投资在对自己好的东西身上,比如办健身年卡、报名英语考试等。
(6)未来的自己:我们总认为,未来的自己更优秀(的确一定程度上是这样)、自控力更强。我们会因此把困难的事都扔给未来的自己,等待他去解决。我们甚至会像对待陌生人一样对待未来的自己,会有“为何要牺牲自己现在的幸福,而给陌生人的未来投资?”的想法。所以多想象未来的自己,跟他交朋友。
(7)不要过于高瞻远瞩,习惯看得太远,推迟享受,有时候也会发生让自己不愉快的事。 - 意志力也会传染
(1)个人选择很大程度会受他人想法影响,我们会认为他们想要我们怎么做。因为我们有模仿别人行为的本能。我们的镜像神经元会对别人的情绪产生反应。
(2)屈服于诱惑的行为或自控力都能被传染。
(3)与你亲近的人比陌生人更有传染性,即使是不常见的朋友,也比你每天见到但不喜欢的人更有影响力。因为在自我意识中包含了这些亲近的人,他们的选择影响着我们的选择。
(4)社会认同:当群体里大部分人都在做某件事,即使这件事不怎么好,我们也容易认为我们最好也这样做。而对于干预戒除恶习的方法,让恶习者联想到群体里其他人的行为可能比单纯的警告更有效。而被排挤出群体的人非常容易受到诱惑。
(5)可以找到一个群体,大家都在做自己渴望做到的事,能起到无形的督促和鼓励作用。
(6)我们经常想象自己是别人评估的对象,因此羞愧感、自豪感能比较好的约束我们的行为。但如果羞愧感过于强烈,糟糕的感觉也会让人失去抵抗。
(7)让自豪感发挥作用,可以有意向别人公布自己的状态、价值观等,受别人监督、取得别人认可,这是有益的。 - 讽刺性反弹
(1)人们越是尝试不去想某件事,反而比没有控制自己思维时甚至是故意去想时想的更多。
(2)生理原因:大脑处理“不去想”的指令时,有两个系统:“操作”系统,需要自控力和精力;“监控”系统,自动运行,起到提醒和警报作用。因此对于“不去想”这件事,监控系统就会把它当做一种危险,就会提醒你,潜意识就会不断去想这件被禁止的事,由此恶性循环。
(3)解决方法:允许自己去想,我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思想,不妨忠于自己的感受。虽然结果也许还是如此,但负面情绪会减轻,不会陷入一个循环,甚至会慢慢淡化。一种错误的想法是,如果自控行动失败了,我们会认为自己压抑得不够,下次变本加厉。
(4)直面、驾驭自己的欲望和冲动,思考这种冲动会给自身带来的生理、心理变化,知道它的起作用的机制,即使最后还是屈服了,练习时间久了,就更容易拒绝随冲动行事了。
(5)把“不想要”的转化为“我想要”的。比如Keep fit,多去想做什么可以改变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体育锻炼),而不是思考什么不能吃不能做。又如把“不要迟到”定义为“要第一个到”,性质没多大不同但效果会好很多。
最后,总结最重要的还是:
认识自我、关心自我和提醒自己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你可以允许自己合理放纵,但你得意识到自己允许放纵的整个思考过程,弄清自己的欲望。
自控不是与自我持续的较量,而是学会如何接受相互冲突的自我。
集中注意力